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图表库
图片名称: 1985~1999年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 
出版日期: 2017-12

城镇化和消费文化的现实关联

总体而言,我国城镇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49~1978年的缓慢起步阶段,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的加速发展阶段以及21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1]本书对城镇化第一阶段与消费文化的现实关联部分进行单独论述,而对城镇化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与消费文化的现实关联部分进行合并论述。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的城镇化与消费文化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十年的城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提出要将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成先进的工业国的思想,党的工作重心也随之由农村转移到城市,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把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结合起来,工业化成为党和国家在当时面临的首要任务。而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拥有一批现代意义上的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城镇化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

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十年的城镇化进程,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总体低速与阶段波动并存。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城镇化速度是较低的,1949年,中国设立城市136个,城镇人口576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54182万人的比重为10.64%[2];1978年,中国设市城市193个,建制镇2173个,城镇人口为1724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92%,1949年至1978年,城镇化率年均增长0.26个百分点。[3]20世纪50年代末的“大跃进”运动,工业生产以较为激进的方式增长,大量农村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致使全国城市人口3年内增加3124万,新设城市44个,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到19.7%。”[4]随后,由于城市人口增长过于迅速,国家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