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课题组持续对中国惩治和预防腐败状况进行全面跟踪研究,每年通过蓝皮书平台发布课题研究成果。《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是最新的研究成果之一,展示了课题组问卷调查、国情调研等研究成果,由总报告、评估报告、专题报告、地区报告、企业报告、创新集萃和附录组成。
总报告对十九大以来全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践及其成效进行全面梳理,分析了社会的认同和期待,针对社会公众反映较多的财富观扭曲、腐败容忍度比较高、“四风”顽疾难根除、群众身边的“微腐败”仍较多等问题,提出将“清廉中国”列为国家战略、积极培育健康的财富观念、减弱或消除“腐败亚文化”影响、将腐败违法犯罪行为纳入诚信体系、加强廉政学学科建设、建立监察官职业体系、有针对性地继续治理“四风”和继续专项治理群众身边腐败等建议。
评估报告专门研究设计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公开评估指标体系,根据网站公开的信息,对省、市、县三级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公开状况进行评估,分析了当前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公开的状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进一步推进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公开的对策建议。
专题报告分析了国家审计的改革创新的历程,阐释了国家审计改革的成效,提出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国家审计未来创新发展的途径和措施。基于对近20年国内媒体公开报道的64起学术不端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了我国学术不端问题的现状,提出了治理的思路和措施。对网络空间反腐败内容进行监测分析,发现媒体及网民均希望将反腐败工作进行到底,对逃窜贪官能够做到追查到底。
地区报告选择贵州省作为样本,分析了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重大意义、实践经验、基本特点,提出了评判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九个标准和进一步推进政治生态建设的建议;对零陵区村务监督制度改革进行了解剖,提出了优化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的方案;对北京市平谷区基层廉政文化建设进行调研,总结从制度层面保障廉政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同时分析了暴露的一些问题,提出健全合力机制、参与机制和激励机制来克服“体制韧性”的思考。
企业报告以广东长大海外公司工程项目承包风险管控为蓝本,分析了国企参与“一带一路”工程项目承包廉洁风险防控研究;基于京东集团反腐败实践分析,研究了中国互联网企业腐败治理机制和特点。
创新集萃通过专家推荐和评比,从全国各地反腐倡廉建设实践中遴选了国际追逃追赃、派驻机构改革、不作为治理、调动干事创业热情、有效监督、不良风气和微腐败治理等领域15个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的“实招”,并进行了简要分析。
附录是通过专家评选方式确定的2018年中国党风廉政建设十件大事。
于琴: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后。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是在中央纪委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关怀支持下成立并成长起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端专业化智库。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由常务副院长牵头的廉政研究协调领导小组。2009年12月,中国廉政研究中心挂牌成立,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常务副书记何勇和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陈奎元共同揭牌。中心理事长一直由院领导担任,时任院党组书记、院长王伟光为中心名誉理事长。 中国廉政研究中心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门类齐全、高端人才集中的优势,吸纳院内外90多位学术功底深厚、理论思维突出的专家学者和反腐败经验丰富的实务工作者担任理事,70%以上的理事具有高级以上职称,其研究领域涉及经济、政法、社会、历史、国际等多个学科。 中心紧贴实践,组织专家到31个省(区、市)和10多个中央部委经常性开展国情调研考察活动,先后完成“中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绩效测评研究”“各国反腐败体制机制比较研究”“中外预防和打击腐败措施比较研究”“事业单位防治腐败研究”等200多项重大研究任务,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的优秀成果,出版《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反腐败体制机制研究》《王阳明廉政思想与行为研究》等著作20余部,撰写研究报告160多篇,70多篇获得中央领导批示。2013年以来,中心问卷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曾4次被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全会上的讲话采用。2011年以来,中心每年向社会发布的《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反腐倡廉蓝皮书),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迅速成为有影响力的图书品牌,是国内外读者了解中国反腐倡廉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展的重要科研平台。 中国廉政研究中心连续举办11届“中国社会科学院廉政研究论坛”,还举办了2届“中欧廉政智库高端论坛”和3届廉政大竹论坛,在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以及湖南永州市、四川大竹县和广元市、黑龙江佳木斯、浙江余姚市等地建立了廉政调研基地,与北京市、甘肃省、青岛市、厦门市等地合作开展了课题研究。中心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合作,主动“走出去”,不断拓展合作渠道,积极与国(境)外相关机构进行交流合作,先后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考察,走访反腐败行政机构、议会、法院、检察院、审计院、反贪局、高校等部门和机构,已经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中心地址和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电话兼传真:+86(010)85195127 邮箱:jiangly@cass.org.cn
王京清: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党组副书记(正部长级),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时代党建研究中心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党的建设、干部管理。中国廉政研究中心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干部管理等,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旗帜》《人民论坛》等刊物上,发表《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深入学习和贯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听到党的声音与主张》《做合格的先锋队成员》《把握新思想的重大意义和历史贡献》《加强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领导》《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基本遵循》《高举思想旗帜 强化理论武装》《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70年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等文章。 任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党建研究会副会长。曾任第四批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牵头负责修订《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教程》。主编《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主编《中国社会主义道路70年》,组织编写第五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之一《新时代 新思想 新征程》。
蒋来用: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秘书长。社会学研究所廉政建设与社会评价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特殊学科廉政学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廉政学、信用评级、住房保障。出版著作有《反腐败体制机制国际比较研宄》《法学的故事》《王阳明廉政思想与行为研究》《廉政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住房保障财政政策研究》《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1-No.5),发表论文有《积极营造有利于主体责任落实的良好环境》《国(境)公务接待的治理及其启示》《美国住房保障建设的有益做法》《标准普尔与美国政府“叫板”的策略分析》《对地方债进行信用评级的可行性辨析》等。
孙壮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中俄战略协作高端合作智库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中亚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常务理事,新华社特约观察员,2011年起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研究领域为区域合作与国际关系、上海合作组织、独联体国家社会政治等。主持过中央纪委、中央政法委、国家反恐办、全国党建研究会、外交部委托交办课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多项重大课题的研究。代表作有《中亚新格局与地区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长春出版社,2007)、《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内涵与实现路径》(海南出版社,201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