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中国乡镇企业单位数
——经济结构的变化。乡镇企业的增加值无论是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还是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都在快速地增加。1995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7299亿元人民币)完成增加值1459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58478亿元)的1/4以上;1995年乡镇企业的增加值占总个农村社会增加值的56%,沿海地区和大城市郊区占2/3以上;1995年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10804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44%,“八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的30%来自乡镇企业,全国工业增加值净增量的50%来自乡镇企业。可以说,乡镇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在沿海发达地区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有力地推动着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结构二元性很强,即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先进的工业生产方式,或比较先进的城市及工业与比较落后的农村及农业,各自占据“半壁江山”。改革开放后,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农村工业化的进程,打破了城市与农村的均质性,生产方式、经济体制和收入分配等在各地都发生了变化。国民经济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在上升,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最快。
表2 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按每年价格计算)
现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正在被突破。对这种变化状况的界定还缺少共识,有的学者称之谓“三元结构”(城市[现代工业]—城镇[乡镇工业]—农村[传统农业]);有的学者称之为“双重二元结构”(农村内部农业与农村工业、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有的学者称之为“环二元经济结构”(中国经济总体上存在着具有一定优势的城市及工业和比较落后的农村及农业两个‘经济元’,各个‘经济元’内也存在着优势和落后并存的两个‘微经济元’,而且还可以将‘微经济元’再按区别优势与落后方法细分;整个国民经济在结构上好像是一些大小不等的有着二元的环的重叠),等等。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但是,乡镇企业推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化,这是为大家所公认的客观事实。
——农村收入结构的变化。过去,中国农村收入基本来源于农业及副业;但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非农业收入显著增加。1995年乡镇企业支付职工工资达4380多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部分的50%来自乡镇企业。
表3 农村居民家庭按收入性质分平均每人纯收入
从这个统计表可以看出:①20年来农民家庭纯收入提高得相当快,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1978年的14.42倍。②来自第二、三产业的纯收入与来自第一产业的纯收入的比重快速增加,1985年来自第二、三产业的人均纯收入是来自第一产业的24%;1996年来自第二、三产业的人均纯收入是第一产业的52%;1996年来自第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人均纯收入之比是1985年的2倍多。
——消费结构的变化。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村收入,使农村居民家庭生活由自给性消费为主向商品性消费为主转化,迅速地改变着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
表4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
表5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货币性消费支出
以上两表数据反映出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结构的明显变化趋势:
第一,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总体水平显著提高。1996年,中国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是1990年的2.69倍,是1978年的13.55倍。
第二,食品消费支出比重下降。1978年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68%,而1996年则为57%,下降了11个百分点;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上升,1985年这项消费支出仅占生活消费支出的4%,而1996年则为9%。从1996年农村消费绝对数来看,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超过了衣着消费支出,跃居为消费支出的第三位(仅次于食品、居住)。这一消费结构的变化,不仅反映出农村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在提高,更反映出农村居民在基本生活条件相对满足后,开始追求自我发展,消费支出向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倾斜。
第三,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货币性消费支出比重日趋增加。1996年农村居民货币性消费支出平均每人比1978年增加了1028.58元,1978年平均每人货币性消费仅为1996年的5%。从消费结构方面看,1978年农村居民货币性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41%,1996年占69%,上升28个百分点:这表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开始发生质的变化,标志着农村居民消费由自给性为主向商品性为主的转化。
第四,此外,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开始向耐用消费品倾斜。虽然目前农民家庭耐用消费品平均占有率还不高,如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在农村的普及率仅为10%左右,这恰恰反映出耐用消费品在中国有9亿人口的农村是待开发的、潜在的广阔市场。
——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基本来自农村,乡镇企业迅猛发展,急剧改变着农村劳动力结构。
表6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表7 乡镇企业职工人数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是明显的、独具特色的。①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迅速向乡镇企业转移。1978年农村劳动力为30638万人,其中有2826.6万人进入乡镇企业,占农村劳动力的10%;1996年农村劳动力为45041.8万人,其中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为13508.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0%,也就是说农村有约三分之一劳动力进入乡镇企业。②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结构也在变化。1985年第一、二、三产业劳动力分别占82%、8%、10%;1996年则分别为72%、9%、19%,其中第三产业人员比重增加最快。③乡镇企业内部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也在变化。1978年乡镇企业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22%、62%、16%;1985年分别为4%、60%、34%o1996年分别为3%、59%、38%。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减少,第三产业比重迅速增加,1996年比1978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
农村三分之一的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从而引起了农民的裂变。其中涌现出一大批企业经营者,他们的文化、收入、生活均属于农村的高层次,逐渐在农村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即企业家阶层;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还出现了农民工人阶层及职员阶层。这使一直以农业为业的古老农村,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革。中国农村已不再是纯农民生活的天地,而成为以农民为主,包括企业家、农民工人和职员等多元人员共同生活的新农村。
——文化结构的变化“由于乡镇企业对文化与科技的特殊需要,提高了农民学习文化与科学知识的自觉性,同时,也提高了培养子女入学的积极性,有力地改变着农村的低文化结构乡镇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和形式,加强对内部职工进行文化与科学技术培训,举办长期或短期的培训班,甚至选送人才到高、中等学校学习;另一方面采取各种办法招聘人材,充实乡镇企业。此外,乡镇企业还大力支持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发展。这些都有力地改变着农村居民的文化结构。乡镇企业的发展,还成了农村市场经济的传播源,影响着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市场经济观念的变化,逐渐改变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这种长期封闭的自然经济的意识和生活方式。
以上这些变化,可以说是乡镇企业发展产生的直接影响,此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影响。兴办、发展乡镇企业,农民原本是从“脱贫致富”的主观愿望出发,但发展的实践结果,客观上乡镇企业确走出一条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工人相融合的道路,也就是说正在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这是乡镇企业带来的最深刻的、历史性的社会影响。
20年前当乡镇企业兴起的时候,中国还是计划经济,商品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带有浓厚市场经济特点的乡镇企业,依靠国家的优惠政策和灵活的机制,从计划经济的夹缝中破土而出,又遇到市场上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的机会,便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形成了今天中国经济中“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目前,中国已全面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到1997年市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7年全国443种主要工业消费品全部供大于求或供求平衡,另据内贸部门对1998年上半年主要商品供求情况的调查分析,在435种工业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298种,中68.5%,供过于求的商品137种,占31.5%,基本上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买方市场的出现,把乡镇企业推向了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大潮,而且它原有的优势在逐步减弱,乡镇企业出现了下滑的现象,在资金、科技、管理和人才等方面遇到一些困难。面对这种新挑战,乡镇企业只要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商品质量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使乡镇企业与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走产供销一体化、农工贸一体化的路子,开辟新的特别是开发广阔的农村市场和国际市场,走扩大内涵再生产的道路,乡镇企业一定会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出现新一轮的腾飞,对中国社会结构的进步,必将会继续产生广泛而深刻的积极影响,这是毫无疑义的。
注:本文所用货币种类均系人民币
');" class="a2">收藏自七十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业投入,壮大集体经济,支持农村事业发展,建设富裕、文明、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开辟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这项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和富余资金。这种客观物质基础与国家的优惠政策相结合,使乡镇企业兴起、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经济整体上还在计划经济体制轨道上运行,乡镇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夹缝中找到广阔市场,“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
目前,乡镇企业发展已呈现出从资源型向资源深加工型延伸、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延伸、从分散经营型向规模经营型延伸、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延伸的发展趋势。
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中国社会结构的进步、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表1 中国乡镇企业单位数
——经济结构的变化。乡镇企业的增加值无论是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还是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都在快速地增加。1995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7299亿元人民币)完成增加值1459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58478亿元)的1/4以上;1995年乡镇企业的增加值占总个农村社会增加值的56%,沿海地区和大城市郊区占2/3以上;1995年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10804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44%,“八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的30%来自乡镇企业,全国工业增加值净增量的50%来自乡镇企业。可以说,乡镇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在沿海发达地区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有力地推动着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结构二元性很强,即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先进的工业生产方式,或比较先进的城市及工业与比较落后的农村及农业,各自占据“半壁江山”。改革开放后,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农村工业化的进程,打破了城市与农村的均质性,生产方式、经济体制和收入分配等在各地都发生了变化。国民经济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在上升,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最快。
表2 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按每年价格计算)
现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正在被突破。对这种变化状况的界定还缺少共识,有的学者称之谓“三元结构”(城市[现代工业]—城镇[乡镇工业]—农村[传统农业]);有的学者称之为“双重二元结构”(农村内部农业与农村工业、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有的学者称之为“环二元经济结构”(中国经济总体上存在着具有一定优势的城市及工业和比较落后的农村及农业两个‘经济元’,各个‘经济元’内也存在着优势和落后并存的两个‘微经济元’,而且还可以将‘微经济元’再按区别优势与落后方法细分;整个国民经济在结构上好像是一些大小不等的有着二元的环的重叠),等等。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但是,乡镇企业推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化,这是为大家所公认的客观事实。
——农村收入结构的变化。过去,中国农村收入基本来源于农业及副业;但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非农业收入显著增加。1995年乡镇企业支付职工工资达4380多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部分的50%来自乡镇企业。
表3 农村居民家庭按收入性质分平均每人纯收入
从这个统计表可以看出:①20年来农民家庭纯收入提高得相当快,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1978年的14.42倍。②来自第二、三产业的纯收入与来自第一产业的纯收入的比重快速增加,1985年来自第二、三产业的人均纯收入是来自第一产业的24%;1996年来自第二、三产业的人均纯收入是第一产业的52%;1996年来自第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人均纯收入之比是1985年的2倍多。
——消费结构的变化。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村收入,使农村居民家庭生活由自给性消费为主向商品性消费为主转化,迅速地改变着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
表4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
表5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货币性消费支出
以上两表数据反映出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结构的明显变化趋势:
第一,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总体水平显著提高。1996年,中国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是1990年的2.69倍,是1978年的13.55倍。
第二,食品消费支出比重下降。1978年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68%,而1996年则为57%,下降了11个百分点;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上升,1985年这项消费支出仅占生活消费支出的4%,而1996年则为9%。从1996年农村消费绝对数来看,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超过了衣着消费支出,跃居为消费支出的第三位(仅次于食品、居住)。这一消费结构的变化,不仅反映出农村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在提高,更反映出农村居民在基本生活条件相对满足后,开始追求自我发展,消费支出向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倾斜。
第三,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货币性消费支出比重日趋增加。1996年农村居民货币性消费支出平均每人比1978年增加了1028.58元,1978年平均每人货币性消费仅为1996年的5%。从消费结构方面看,1978年农村居民货币性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41%,1996年占69%,上升28个百分点:这表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开始发生质的变化,标志着农村居民消费由自给性为主向商品性为主的转化。
第四,此外,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开始向耐用消费品倾斜。虽然目前农民家庭耐用消费品平均占有率还不高,如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在农村的普及率仅为10%左右,这恰恰反映出耐用消费品在中国有9亿人口的农村是待开发的、潜在的广阔市场。
——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基本来自农村,乡镇企业迅猛发展,急剧改变着农村劳动力结构。
表6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表7 乡镇企业职工人数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是明显的、独具特色的。①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迅速向乡镇企业转移。1978年农村劳动力为30638万人,其中有2826.6万人进入乡镇企业,占农村劳动力的10%;1996年农村劳动力为45041.8万人,其中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为13508.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0%,也就是说农村有约三分之一劳动力进入乡镇企业。②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结构也在变化。1985年第一、二、三产业劳动力分别占82%、8%、10%;1996年则分别为72%、9%、19%,其中第三产业人员比重增加最快。③乡镇企业内部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也在变化。1978年乡镇企业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22%、62%、16%;1985年分别为4%、60%、34%o1996年分别为3%、59%、38%。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减少,第三产业比重迅速增加,1996年比1978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
农村三分之一的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从而引起了农民的裂变。其中涌现出一大批企业经营者,他们的文化、收入、生活均属于农村的高层次,逐渐在农村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即企业家阶层;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还出现了农民工人阶层及职员阶层。这使一直以农业为业的古老农村,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革。中国农村已不再是纯农民生活的天地,而成为以农民为主,包括企业家、农民工人和职员等多元人员共同生活的新农村。
——文化结构的变化“由于乡镇企业对文化与科技的特殊需要,提高了农民学习文化与科学知识的自觉性,同时,也提高了培养子女入学的积极性,有力地改变着农村的低文化结构乡镇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和形式,加强对内部职工进行文化与科学技术培训,举办长期或短期的培训班,甚至选送人才到高、中等学校学习;另一方面采取各种办法招聘人材,充实乡镇企业。此外,乡镇企业还大力支持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发展。这些都有力地改变着农村居民的文化结构。乡镇企业的发展,还成了农村市场经济的传播源,影响着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市场经济观念的变化,逐渐改变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这种长期封闭的自然经济的意识和生活方式。
以上这些变化,可以说是乡镇企业发展产生的直接影响,此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影响。兴办、发展乡镇企业,农民原本是从“脱贫致富”的主观愿望出发,但发展的实践结果,客观上乡镇企业确走出一条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工人相融合的道路,也就是说正在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这是乡镇企业带来的最深刻的、历史性的社会影响。
20年前当乡镇企业兴起的时候,中国还是计划经济,商品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带有浓厚市场经济特点的乡镇企业,依靠国家的优惠政策和灵活的机制,从计划经济的夹缝中破土而出,又遇到市场上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的机会,便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形成了今天中国经济中“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目前,中国已全面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到1997年市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7年全国443种主要工业消费品全部供大于求或供求平衡,另据内贸部门对1998年上半年主要商品供求情况的调查分析,在435种工业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298种,中68.5%,供过于求的商品137种,占31.5%,基本上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买方市场的出现,把乡镇企业推向了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大潮,而且它原有的优势在逐步减弱,乡镇企业出现了下滑的现象,在资金、科技、管理和人才等方面遇到一些困难。面对这种新挑战,乡镇企业只要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商品质量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使乡镇企业与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走产供销一体化、农工贸一体化的路子,开辟新的特别是开发广阔的农村市场和国际市场,走扩大内涵再生产的道路,乡镇企业一定会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出现新一轮的腾飞,对中国社会结构的进步,必将会继续产生广泛而深刻的积极影响,这是毫无疑义的。
注:本文所用货币种类均系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