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送给心仪演员的美金扎成的银纸牌
羊城国际粤剧节的举办,对粤剧艺术走向全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该节自1990年创办以来,经过20多年的经营和发展,已成为广州市的一大国际艺术品牌,成为粤剧界集中展示粤剧艺术的盛会和全球华人切磋技艺、交流感情的舞台。自1996年第二届羊城国际粤剧节开始,广州市确定羊城国际粤剧节每四年举办一届。第三、四、五届羊城国际粤剧节分别于2000、2004、2008年在广州举办,活动越办越好,规模越来越大,吸引的全球华人也越来越多。
第六届羊城国际粤剧节于2012年11月21日至27日在广州举办,共有来自海内外22个国家和地区114个粤剧(社)团、258个剧(节)目参加52场演出,包括优秀粤剧剧目展演、海内外社团大联展和几个专场演出。另外,还有27场覆盖全市的粤剧进社区、进校园的群众文化活动以及一个学术研讨会、三个专题展览。总计2000多位海内外嘉宾赴穗参加粤剧节的观摩和演出,其中境外来宾近一千五百人,参加演出八百人,包括来自中国香港、澳门、台湾以及美国、英国、法国、瑞士、荷兰、比利时、丹麦、加拿大、新西兰、澳洲、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尼、柬埔寨、缅甸等国家和地区的粤剧(社)团。其中,缅甸、印尼、柬埔寨等国家的粤剧社团更是首次参加粤剧节。
近年来,粤剧在海外的传播,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面貌,如世界各地出现了用英语、法语、德语、印度语、越南语、马来语演出粤剧、演唱粤曲的景象,出现了一批专注于研究粤剧的华裔和非华裔的学者,涌现了越来越多的粤剧研究成果。
');" class="a2">收藏常言道:“那里有华人,那里就有粤剧。”粤剧在海外的广泛传播,不仅使粤剧成为中国最具世界性的戏曲剧种,也使之成为广东最独特靓丽的风景。
粤剧流行的区域,主要是粤方言区,主要是在广东的中部、西部、西南部,广西的东南部以及海外华人聚居区。全世界使用粤语的人数约有7000万,其中1500~2000万为海外华人。粤剧主要流行于以下几个粤语地区:
· 广东省的广州、东莞、佛山、肇庆、深圳、珠海、江门、湛江、茂名、云浮、阳江等地区以及惠州、清远、韶关、汕尾的部分通行粤语的地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南部和南部的南宁、梧州、玉林、北海等地区;
· 香港;
· 澳门;
· 海外新老唐人街(粤籍华人聚居地),如东南亚的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寨、菲律宾,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秘鲁,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奥地利、瑞典、丹麦,非洲的埃及,澳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 上海市、台北市及台湾中南部操粤方言人群聚居地。
以上几大区域的核心是珠三角广府地区,包括香港、澳门,尤其是广州、佛山和香港三大重镇,是粤剧的发祥地和大本营。
粤剧在海外的传播,从时间上看,始于19世纪中叶;从地点上看,历史上主要有东南亚和北美两大阵地,而今遍及全球的广府华人聚居地;从活动方式上看,有内地、香港职业粤剧团和艺人的海外商演与文化交流,也有当地曲艺社团的自娱自乐。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羊城国际粤剧节的举办和影响,欧洲各国的粤剧活动也越来越多,成为粤剧在海外传播的后起之秀。
粤剧戏班最早是从哪一年开始赴海外演出,最早到的是哪个国家和地区,这些问题至今已难以考证。现存最早、最确切的记载是1852年鸿福堂(Hong Took Tong,一说同福堂,Tong Hook Tong)在美国旧金山的演出。这既是粤剧,也是中国戏剧登陆新大陆的最早记录。据粤剧学者易红霞研究:“鸿福堂粤剧至少创下了中美戏剧交流的四个第一:中国剧团第一次登陆美国;中国戏剧第一次在美国舞台亮相;中美戏剧第一次在美国同台演出;中国剧院第一次在美国建立。”
而粤剧传播到东南亚的时间,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比到美国早。因为1857年粤剧艺人已在新加坡成立了行会组织梨园堂。这表明前此多年,当地已有许多演出活动,因而有必要建立戏行组织机构,管理戏班事务。根据《粤剧大辞典》记载:19世纪50年代,粤剧传到澳大利亚;19世纪60年代,传到欧洲。粤剧在海外最红火的阶段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其演出遍布美国、加拿大、东南亚甚至南非。每年应聘前往海外演出的戏班有数十班甚至百余班之多,而且名班名伶居多,海外职业剧团也有数十班之多。
佛山粤剧博物馆《粤剧海外分布图》记载,粤剧在海外的流布除了上述提及的地区,还有亚洲的缅甸、柬埔寨、印尼、菲律宾,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奥地利、瑞典、丹麦,南美洲的巴西、秘鲁,非洲的埃及,澳洲的澳大利亚以及太平洋上的檀香山等地。2006年3月,广州粤剧团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演出,18日在新西兰首都奥克兰演出折子戏专场,又把这一版图扩大到了新西兰。
粤剧在海外演出,对旅居他乡的华人来说,其意义已经超出单纯戏剧的范畴,而是带有浓厚的文化根源的内涵。时至今日,海外华人仍然用传统的方式表达对粤剧和粤剧艺人的喜爱,剧团的大老倌和正印都会在演出时收到用现金扎成的银纸(粤语钞票)牌。
美国华人送给心仪演员的美金扎成的银纸牌
羊城国际粤剧节的举办,对粤剧艺术走向全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该节自1990年创办以来,经过20多年的经营和发展,已成为广州市的一大国际艺术品牌,成为粤剧界集中展示粤剧艺术的盛会和全球华人切磋技艺、交流感情的舞台。自1996年第二届羊城国际粤剧节开始,广州市确定羊城国际粤剧节每四年举办一届。第三、四、五届羊城国际粤剧节分别于2000、2004、2008年在广州举办,活动越办越好,规模越来越大,吸引的全球华人也越来越多。
第六届羊城国际粤剧节于2012年11月21日至27日在广州举办,共有来自海内外22个国家和地区114个粤剧(社)团、258个剧(节)目参加52场演出,包括优秀粤剧剧目展演、海内外社团大联展和几个专场演出。另外,还有27场覆盖全市的粤剧进社区、进校园的群众文化活动以及一个学术研讨会、三个专题展览。总计2000多位海内外嘉宾赴穗参加粤剧节的观摩和演出,其中境外来宾近一千五百人,参加演出八百人,包括来自中国香港、澳门、台湾以及美国、英国、法国、瑞士、荷兰、比利时、丹麦、加拿大、新西兰、澳洲、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尼、柬埔寨、缅甸等国家和地区的粤剧(社)团。其中,缅甸、印尼、柬埔寨等国家的粤剧社团更是首次参加粤剧节。
近年来,粤剧在海外的传播,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面貌,如世界各地出现了用英语、法语、德语、印度语、越南语、马来语演出粤剧、演唱粤曲的景象,出现了一批专注于研究粤剧的华裔和非华裔的学者,涌现了越来越多的粤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