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进程和影响因素
一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内涵解读
(一)内涵
马桂萍(2010)认为,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经历了三步两个阶段,即农民退出农业、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和融入城市三步;所谓两个阶段是农业转移人口职业非农化阶段和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身份及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市民化阶段。[1]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虽然已初步完成非农化的转变,但在第二阶段,即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阶段仍然困难重重。要正确理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概念并对其市民化内涵进行解读,首先需要把握“市民”的概念。“市民”泛指长期或固定生活、工作在城市里,以非农产业为劳动对象的居民。在我国,市民通常具有如下4个特征,即具有城市户籍,生活工作在城里,从事非农产业,意识、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与城市文化相联系。
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内涵,我国学者的研究比较多。总体来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要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市民化”是指农业转移人口获得城市户籍,广义的“市民化”主要体现在现有农民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全面向城市市民转化。大多数学者赞同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广义的市民化。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市民化研究课题组(2003)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定居在城市,并逐渐成为市民的一种过程和状态,这个过程会伴随着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变化。[2]刘传江等(2004)认为市民化是指离开原居住地半年以上在城市务工经商的农业转移人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3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