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2)No.2》对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最新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全书包括四部分。总报告分析了中国产业竞争力的结构。中国已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是否会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总报告力图在分析了中国产业竞争力走势和结构的基础上,对此作出科学的回答。综合篇分析了中国2011年的产业竞争力变化,对2012年中国产业竞争力的走势进行了展望,并运用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指数,对各省、56个地区和44个园区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评估。此篇还对结构变化对减排的影响和碳关税对工业增长与就业的影响进行了评估。产业篇和地区篇重点分析各个产业和地区的低碳竞争力。产业篇分析了12个碳密集度高的行业的竞争力变化和低碳竞争力的情况。地区篇用市场占有率、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碳生产率对各地的产业竞争力新变化和低碳竞争力进行了测评。 主要发现: 1.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存在结构性缺陷,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挑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的经济低迷、美国对人民币升值的不断施压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进一步增加了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难度。 2.东部地区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中部地区有所提升,东北和西部地区城市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现象较普遍。 3.中国的碳生产率仍要低于发达国家。横向比较,南部沿海和长三角是碳生产率最高的地区,而西北和东北地区是碳生产率较低的地区。 4.中国完成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措施包括:提高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生产率;进一步提升中技术产业的竞争力,推进中高技术产业的进口替代;加强服务业、创意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链建设,提高其竞争潜力。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 碳生产率 中等收入陷阱
张其仔: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等刊物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主要研究兴趣包括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经济社会学,主持国家“973”计划重点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等国家级及国际合作课题等数十项。自2010年以来,长期跟踪研究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变化,连续组织撰写出版的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真实记录了我国比较优势的演进过程和我国摆脱西方学者所设定的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不断抵抗各种风险冲击的伟大实践,对从本土的视角去理解和探索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充满启示。当前研究重点涉及产业竞争力分析、比较优势演化与产品空间结构、绿色增长与低碳经济等。近年来,在《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代表性著作有:《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新经济社会学》、《社会资本论: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等。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
白玫: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能源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主持参与40余项国家重大(点)、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点)以及有关部委、地方委托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00余篇,参与撰写《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10余部。
郭朝先: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产业组织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涉及产业经济、数字经济、碳排放与可持续发展等。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国情调研重大项目等20余项。在《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农村经济》《财贸经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管理》等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含合著)1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