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现代化发展历史关键时期的中国,正面临空前复杂的国际环境,国家间的竞争虽然体现在政治话语权、科技与经济力量等方面,但实质上是各国人才素质与能力的全面竞争,是各国教育体系之间的竞争。
中国是个有十几亿人口、幅员辽阔的大国,要支撑起一个结构庞大和分支齐全的社会科学、科技与经济体系,就需要建立一支能够涵盖所有学科及其分支的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庞大人才队伍。现代学校体系发端于欧洲,几百年来西方工业化国家不仅发展出一整套学校制度和学科体系,也发展出公立、私立、教会、社区学校等各类主体既彼此竞争又相互拾遗补缺的“多元一体”的高等教育体系。由于比较灵活的办学体制和竞争中的外在压力,与公立大学相比,民办大学在推动知识体制创新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我国高等教育在今后的发展历程中,民办高校的发展与壮大必然会刺激公立大学进一步焕发创新活力,而我国民办大学的发展必将有力地推动高等教育的整体性创新发展。
马戎: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1968~1973年在内蒙古东乌旗插队,1973~1976年在内蒙古农牧学院农机系学习,1979~1982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1984年、1987年获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硕士、博士学位。1987年到北京大学任教。1990~1991年为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博士后。1997年、2000年和2006年先后为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客座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美国杜克大学客座教授。同时受聘为国家行政学院、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等十几所大学的客座或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问题、教育问题、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贫困问题等。出版的学术著作有《西藏的人口与社会》(1996,同心出版社)、《民族与社会发展》(2001,民族出版社)、《社会学的应用研究》(2002,华夏出版社)、《民族社会学》(2004,北大出版社)、《民族社会学导论》(2006,北大出版社)、Ethnic Relations in China(2008,中国藏学出版社),Population 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Tibet(2011,香港大学出版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