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后期出现的信息互联网引发全球热潮,人类社会由此迎来新的产业革命。21世纪初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却方兴未艾。2010年前后,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由信息互联网阶段全面进入消费互联网阶段。
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在数字经济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划,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开始由传统要素驱动模式转为创新性全要素驱动模式。借助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中国抓住电子商务和消费互联网蓬勃兴起的机遇,数字经济呈现超高速发展态势,涌现出各种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进一步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的要求,强调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建设数字中国。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顺应新时代的数字经济相关研究逐渐风生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数字经济前沿团队对数字经济测度理论方法进行了基础构建,并汇集国内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对数字经济发展前沿的诸多领域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探索。通过追踪国内外数字经济领域学术研究和创新实践中的前沿热点问题,多视角展示数字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梳理数字经济相关领域的理论前沿和实践动态。
本书力图为学术界、产业界、决策部门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脉搏提供综合全面的参考,加快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决策部门实施有效规制调控提供决策参考,同时也为数字经济学相关学科、学术、话语进行理论探索提供有益参考。
李海舰: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长城学者(2011~2016),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与产业创新、战略管理与组织创新、公司哲学与思维创新,在《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多项。
蔡跃洲: 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数字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数量经济专业;2007~2008年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经济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以来先后在江西铜业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财政部综合司工作;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Economic Modelling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多篇理论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上,同时撰写内参要报60余篇,获中央领导批示10余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研究成果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对策特等奖、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等省部级奖项10余次。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主要社会兼职有国家发改委“互联网+”行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科技部重大专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工艺”评估组专家、工信部信息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理事、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理事、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大数据分析与数字经济。
马晔风: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数字经济、产业数字化转型等。
万相昱: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经济模型、经济预测与公共政策、数量经济方法与应用、收入分配等研究工作,专注微观模拟模型与社会科学仿真技术的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或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0余项,形成多部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报告,独立撰写相关学术专著2部,在国内外相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研究方向为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
蔡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非洲研究院原院长,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人口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减贫等。著有《人口负增长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挑战与机遇》《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界意义》《中国经济增长展望: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等。近年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人口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发展百人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