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从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等对未来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方向、新要求、新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于2022年6月来川视察时指出,四川地处长江上游,要增强大局意识,牢固树立上游意识,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要把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位置,让四川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这为四川加快生态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四川蓝皮书:四川生态建设报告(2023)》继续沿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对2022年四川省生态建设基本态势进行梳理和总结,并聚焦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专题展开研究。全书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总报告”对四川省2021~2022年度生态建设的主要行动、成效和挑战进行系统评估与总结,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判。第二部分“专题篇”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对四川生态建设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第三部分“绿色转型篇”围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展开研究。第四部分“环境污染防治篇”围绕降碳减污协同增效、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等展开研究。第五部分“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篇”围绕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社区发展与巡护道路规划等展开研究。第六部分“生态系统篇”围绕省级重点区域与自然保护区展开研究。第七部分“碳达峰碳中和篇”围绕应对气候变化与碳达峰碳中和展开研究。
2023年需要重点关注以县域为载体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双碳”目标下的农业绿色发展,结合四川实际,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降碳减污协同增效、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上争取新突破,继续深入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为四川经济社会建设注入持续的原动力。
李晟之: 博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硕士生导师、资源与环境中心秘书长,四川省政协人口与资源环境委员会特邀成员,社区保护地中国专家组召集人。研究方向为国家公园与碳汇经济。著有《社区保护地建设与外来干预》《都江堰——四姑娘山生态走廊绿色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等作品,并连续9年担任《四川蓝皮书:四川生态建设报告》主编,多项政策建议获省部级领导批示。
王倩: 女,1972年生,北京人。1997年于首都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论专业语文教学论方向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1998~1999年度于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所进修教育心理学研究生课程,目前在职就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史专业中国教育史方向博士学位。1997年留校任教,从事语文教育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于核心期刊的专业论文12篇,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3 项,校内课题5 项,其中独立承担1 项。在语文教育学专业任教8 年,已教授课程包括“ 语文教育学” 、“ 小学语文教学法” 、“ 中学语文教学法” 、“ 语文教育心理学” 、“ 语文教育史” 、“ 教育技术概论” 等。其中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率先开设“ 教育史” 课程。率先开创由学科教学论专业教师教授“ 教育技术” 课程。承担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含教育硕士) “ 学科教学论” 、“ 中国教育史” 课程5 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学学科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学分会理事、 学术委员, 北京 市语文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论、 语文教育史。
李晓燕: 博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硕士生导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被评为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与农业经济。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低碳农业发展研究——以四川为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研究——基于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的视角》2部,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2项。1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9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20余项政策建议获国家领导人、四川省主要领导批示,部分成果被省、市、县(区)各级政府或有关部门采纳。
赵川: 博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员,农业农村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专家,第十四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科技下乡万里行”文旅服务团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绿色发展、旅游经济、乡村旅游。参与国家和省部级课题4项,专利两项。多项政策建议获中央领导及省部级领导批示,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参与区域经济及旅游发展研究和规划50余项。著有《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典型案例研究》等学术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