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北京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需要在坚持“疏控并举”的前提下科学研判人口走向带来的综合影响,进一步落实“四个中心”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首都功能全面提升。本书从人口规模、结构、分布、素质等多个维度系统研判北京人口发展趋势对经济社会发展多个方面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据此提出优化政策供给机制、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促进新消费水平提升等对策建议。
北京市常住人口自2017年以来呈现连续下降趋势,2022年为2184.3万人,比上年减少4.3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从2015年的862.5万人持续降至2022年的825.1万人。北京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自2017年开始呈现逐年降低态势,人口负增长惯性持续累积。2021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下降,2022年出现负值。
对各功能区的人口的比较显示,首都功能核心区和中心城区(除东、西城外)的人口规模持续下降;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平原新城的人口规模整体上相对增加,承载水平提高;生态涵养区的人口规模波动变化。各功能区的人口连续多年呈现“内降外升”态势,多点支撑人口格局正在形成。
北京市育龄妇女规模下降,总和生育率持续低迷。北京市长期保持超低生育水平,内生性低生育格局凸显,生育率提振的内生动力不足,加之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少子化与老龄化的双重挑战将成为影响首都人口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北京市“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的目标。为此,未来需要进一步拓展普惠性教育资源布局,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统筹分配。健全支持学前教育普惠发展的政策,关注普惠性资源薄弱区域,补齐普惠性资源短板。多渠道增加对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供给,加强村级幼儿园建设,完善城乡学前教育布局和公共服务网络,切实保障适龄幼儿入园;在城市新增人口、流动人口集中地区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幼儿园,有效满足适龄儿童就近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切实保障非京籍随迁幼儿顺利入园。
北京市人口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北京市人口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人口健康状况位居全国前列,人均预期寿命从2010年的80.81岁提高到2021年的82.47岁,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北京市人口受教育程度持续提升,北京市“六普”和“七普”数据显示,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11.71年上升至2020年的12.64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1年,北京市每10万名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为54573人。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北京市老年抚养比持续攀升,虽然目前就业领域仍然存在就业困难群体和结构性失业现象,但是,伴随着劳动力供给水平的不断下降,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必要性日趋显现。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且呈现多样化趋势,应建立“一核多元”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厘清政府、市场、社会各方面的权责边界,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发挥各方优势,规避劣势,促进社区养老服务精准供给实现。
成立都市圈协调管理机构,避免依据行政单元进行规划带来的不足,充分考虑不同地区间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联系。加快编制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功能互补的现代化都市圈规划,进一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进而带动人口合理布局。
胡玉萍: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北京市人口研究所)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市社会建设研究会秘书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美国佐治亚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访问学者(2017年),北京市西城区第十六届、十七届人大代表。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民生与社会建设。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5项,主持和参与其他各级各类项目2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3部,在《社会》《比较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决策咨询报告获得市委领导批示。
吴军: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理论、城市文化与消费、城市发展与治理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北京社科基金项目4项以及其他省部级课题多项。在《社会学评论》《城市发展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6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或观点转载。专著《文化舒适物——地方质量如何影响城市发展》获得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译著《场景》获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度“十大好书”称号。多篇决策咨询报告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杜鹃: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获社会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分层、人口健康、基层治理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2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社会学评论》《自然辩证法通讯》等报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拿起针筒的国家——20世纪中国性病控制社会史》获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陈志光: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北京市人口研究所)讲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发展、政策科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重点课题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北京市等课题20余项。出版《政策社会学》等专著4部,在《中国公共政策评论》《社会政策研究》《社会学文摘》《新视野》《人口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董亭月: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北京市人口研究所)讲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青年委员会副秘书长。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获法学(老年学)博士学位,美国纽约大学访问学者(2018年)。主要研究方向为老龄社会学、老龄社会政策。在《人民日报》、《人口与发展》、Research on Aging等国内外报刊公开发表文章30余篇,其中2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决策咨询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课题10余项。
闫萍: 闫萍,博士,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北京市人口研究所)人口发展与城市战略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发展与城市战略、人口老龄化、家庭发展。兼任中国人口学会理事(第九届)、中国人口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口学会理事(第十届)、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理事(第五届)、北京市统计学会理事(第十一届)、北京市卫健委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第三届)。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获法学(社会老年学)博士学位,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发展与城市战略、人口老龄化、家庭发展。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省部级奖项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