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和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过去五年,我国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脱贫攻坚任务胜利完成,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经济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我国社会组织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在各个领域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和公共事务中,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内,我国社会组织在党组织建设、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社会治理、促进就业、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社会组织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规范化程度。在国际上,我国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全球各地的组织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参与国际政策的制定和倡导,一些社会组织在全球公益项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积极参与国际发展援助,为推动全球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资源支持。
截至2022年底,我国共有89.13万个社会组织,与2021年相比减少了1.06万个,增长率为-1.18%,这是我国社会组织总量首次出现负增长。从不同类型社会组织的发展情况看,社会团体有37.01万个,与2021年的37.11万个相比减少了0.1万个,增长率为-0.27%,占全国社会组织总量的41.52%;民办非企业单位有51.19万个,与2021年的52.19万个相比减少了1万个,增长率为-1.92%,占全国社会组织总量的57.43%;基金会共9319个,与2021年的8877个相比增加了442个,增长率为4.98%,占全国社会组织总量的1.05%。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应坚持党建引领,坚持聚焦重大战略布局重点发展领域,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规范发展。未来,促进我国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要以党的领导下的有为政府促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落实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促进社会组织区域协同发展,完善社会组织综合监管,建立有序退出机制。同时,促进社会组织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质量,聚焦高质量发展需求进行长远规划设计,加强服务品牌建设,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增强发展的自主性,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吴丽丽: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和权益维护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口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与人口发展、公共政策评估、退役军人管理保障。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和退役军人事务部、团中央等省部级课题。主要著作有《中国流动人口性和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中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管理研究》等。近年来,在SCI、CSSCI来源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获得《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人文社科权威学术文摘转载。获得第五届中国人口科学(论文类)优秀成果奖。
徐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秘书长。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课题等20余项。主要著作有《集团化管控与企业文化建设》《青年就业问题应对之道:基于公共卫生危机视角》《青年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等。近年来,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经济日报》(理论版)、《中国行政管理》、《人口与经济》、《北京社会科学》、《人民论坛·学术前沿》、《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等国内外报刊发表论文与理论文章70余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郭磊: 管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联合培养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社会保障系执行主任,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及副秘书长。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访问学者。入选中国科协科技智库青年人才计划、北京市国家治理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北京高校青年教师“雨燕”计划、北京市“青马工程”青年教师及骨干科研人才班。 研究领域涉及收入分配、养老保险等,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SSCI、CSSCI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文科建设重大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卓越学者、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等15项。入选北京市国家治理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中国科协科技智库青年人才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治理、社会保障。出版学术专著《养老保险与养老服务协同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研究》《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双轨之道与改革之路》《高校教师收入分配:工资和养老保险的协调与互动》。在《人口与经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探索与争鸣》《软科学》《贵州社会科学》《中国社会保障》《中国财经报》等国内外报刊发表论文与理论文章30余篇,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黄晓勇: 1956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和国际能源安全问题。著有《中国节能管理的市场机制与政策体系研究》、《能源博弈论集》、《天然气人民币》等,主编“世界能源蓝皮书”、《中国的能源安全》、《中国能源的困境与出路》等论著,在《管理世界》、《人民日报》(理论版)、《人民论坛》、《经济日报》等发表学术文章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