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青年发展报告(2023)》由总报告、分报告、专题篇、实践篇、案例篇和附录六个部分组成,围绕“建设青年友好型成长型省份”,深入分析贵州为青年提供创新创业的舞台、成长成才的空间、发展发力的机会、融入融合的环境、配套配合的政策等方面的主要举措,并探讨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贵州推进建设青年友好型成长型省份的发展趋势。
总报告阐述了贵州建设青年友好型成长型省份的重要意义,总结了三年多以来青年友好型成长型省份建设实践,分析了贵州在不断探索中推进青年友好型成长型省份建设面临的挑战,并对持续建好青年友好型成长型省份作出未来展望。分报告围绕《贵州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9-2025年)》,重点从思想道德、就业观念和就业准备、创业现状、婚育观、社会参与现状、预防青少年犯罪和青少年心理压力状况等方面开展调研,以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犯罪学等多学科视角,深入分析贵州青年的思想观念、就业创业观、婚育观、犯罪成因、社会参与感、心理压力等,剖析贵州青年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专题篇从建设青年友好型成长型省份的环境与对策、青年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青年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网络热词对青年价值观培育的利弊及其引导、志愿服务与青年发展、改善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建设青年友好型成长型省份背景下“贵州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贵州更有为、青年在贵州更好成长”。实践篇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对贵州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情况、贵州志愿服务助力旅游产业化发展、贵州青年发展需求开展了专题调查,针对调查中发现的相关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案例篇主要列举遵义市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社区(村)创建、铜仁市深化新时代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改革、清镇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县级试点建设的相关情况。附录部分为2022年度贵州青年工作大事记、2022年贵州青年榜样名录。
报告指出,一方面,贵州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持续提升,具有积极的人生价值观;青年就业观念倾向于稳定的工作,青年就业准备较为充分;青年创业意愿较低,选择创业的主要动机是追逐梦想;青年婚姻观多元化趋势明显,生育观少子化趋势加剧,抚育观理性化趋势增强;青年社会参与意识觉醒,参与渠道广泛;青少年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共同犯罪比重较大,重罪有所提高、轻罪相对减少;青少年存在一定心理压力,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有所差异,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排解。另一方面,贵州大力推进青年友好型成长型省份建设,初步形成了具有贵州特色的青年友好型成长型保障体系;青年党史学习教育氛围浓厚,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需进一步构建;贵州青年积极参与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趋于一致;网络热词对青年价值观产生影响,需进一步加强引导;志愿服务与青年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受各种因素影响,健康素养水平有待提升。
总体来看,贵州建设青年友好型成长型省份,对于激发青年的潜力和内生动力、优化青年发展环境、促进青年共同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向未来,贵州建设青年友好型成长型省份前景可观、发展向好,应从健全青年发展指标体系、细化具体落实方案和加大项目多元资金投入等方面,进一步促进青年在贵州更快成长、更好发展,让青春活力在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绽放绚丽之花。
罗凡: 硕士。贵州青年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发展、 青年发展。
陈讯: 男,1980年生,土家族,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大数据政策法律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社会学博士。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婚姻家庭)、政治社会学(大数据与政府治理)。兼任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华中乡土派成员、贵州大学MSW(社会工作硕士点)授课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民政部课题、省软科学课题、省领导圈示指示课题、省网信办课题9项,出版专著1部,撰写或参与撰写的研究报告获中央、省领导肯定性批示8项,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民俗研究》《中国青年研究》《妇女研究论丛》《农村经济》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黄勇: 土家族,贵州铜仁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研究员,经济学博士,贵州省省管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省委办公厅“服务决策咨询”专家,省人大财经委咨询专家。先后挂职担任过乡长助理,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委常委、副区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曾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做访问学者,在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发展经济学。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其他各级各类项目50多项,参与各级各类课题60多项,独立、合作出版专著10多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吴大华: 男,1963年生,侗族,法学博士后,经济学博士后;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贵州省法治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大数据政策法律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云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特殊津贴资助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核心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刑法学、民族法学(法律人类学)、犯罪学、马克思主义法学、循环经济。主要社会兼职: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民族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法律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贵州省法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以及贵州省人大常委会、贵州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室、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贵州省人民检察院咨询专家。 先后出版《知行合一:中国法治建设思考与实践》《乡村振兴与法治保障》等个人专著15部,合著《法治中国视野下的政法工作研究》《侗族习惯法研究》等38部,主编27部;发表法学论(译)文30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建设社会主义民族法治体系、维护民族大团结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民族法制思想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地方实践经验研究”等国家级科研课题6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法律文化及其现代转型研究”等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
杨杨: 布依族,贵州惠水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贵州省委员会副书记,二级教授,经济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贵州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常务理事、贵安新区区管专家等。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3部,作为核心成员参编中国首批经济学教材。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
史麒麟: 男,1980年11月生,贵州安龙人,200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11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贵州省委员会书记,三级高级法官。贵州省政协立法协商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宪法、行政法,社会治理、青年研究等。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农民工的职业病防治问题研究”、全国司法调研重大课题“关于深入推进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公信问题的调研”,主持贵州法院重点调研课题“关于大数据产业链运行过程中相关民事权利属性和权利保护的法律问题分析”等10余项;参编《裁判文书如何说理》等专著;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和谐社会与软法之治——以司法的能动参与为视角》等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