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重点分析了2019~2020年伊朗政治、经济、社会和外交的发展变化趋势,同时也涉及地区和城市的交通、农业和旅游等微观问题。2019~2020年,伊朗仍面临着美国及其盟友的“极限施压”,同时也遭遇了新冠疫情的冲击,国内经济困难重重,但仍然保持着大局稳定,展示了地区大国应对危机的智慧。伊朗国内政治派系的斗争趋于缓和,保守派和改革派以大局为重,逐渐走向合作以应对内外危机。在外交层面,伊朗政府试图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应对美国的孤立政策,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谋求与非美国阵营国家的合作,并巩固自身的地区影响力。在经济层面,伊朗政府力图通过开源和节流解决财政赤字,实施外汇管制以应对通货膨胀,但收效甚微;加之疫情影响,伊朗国内经济发展的前景仍不乐观。伊朗未来需要自身更加积极、大胆的创新,深化结构性改革,同时也需要积极寻求国际社会和外部力量的支持,以真正解决内外困境。
陆瑾: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海湾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中国中东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东国际关系及伊朗问题。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和伊朗德黑兰大学,获波斯语言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成果有专著《利玛窦〈中国纪〉波斯文本研究》(波斯语)和《伊朗——东西方文明的汇合点》(合著),先后在《现代国际关系》《西亚非洲》《阿拉伯世界研究》《世界知识》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代表性论文有《伊朗政治温和派的崛起及其影响》《“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国与伊朗的经济合作》《历史与现实视域下中伊合作:基于伊朗对“一带一路”认知的解读》《试析鲁哈尼“重振经济”的路径与制约——兼议哈梅内伊的“抵抗型经济政策”》《耐心,让巨龙腾飞——伊朗学者眼中的中国》《鲁哈尼政府外交政策与地区稳定》《当代伊朗公民社会状况探析》等。
杜林泽: 历史学博士,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公派访问学者(2017~2018)。主要从事伊朗现代化、伊朗经济社会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2项。出版专著《伊朗现代化进程中农民与乡村变迁的历史考察》(独著)、参编《朗综合国力研究》和多卷《伊朗发展报告》,在《世界民族》《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山东社会科学》《外国问题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冀开运: 1966年生,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世界史专业地区国别史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中希文明互鉴中心特聘专家和学术委员,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伊朗友好协会理事,中国亚非学会常务理事。发表80篇学术论文,其中24篇发表在核心期刊,包括《世界历史》《世界民族》《西亚非洲》等。主持并完成12项省级和国家级课题,独著和合著12本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