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俄罗斯东欧中亚国家的发展而言,2007年既是相对平稳的一年,也是暗流涌动的一年。种种迹象表明,俄罗斯外交正在转向强硬,一场凭借能源优势对抗西方技术优势的长期博弈似乎已悄然拉开了帷幕。
俄罗斯东欧中亚地区2007年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1)经济快速、平稳发展,旧的问题有所缓解,但通胀反弹成为新问题;(2)政局尚不稳定,一批国家出现政治危机;(3)地区内部分合有度,各方都在积蓄力量,但矛盾爆发为期不远;(4)“科索沃问题”升级,东欧反导基地问题成为焦点;(5)俄罗斯加大抗争力度,以期改变对其不利的军事政治格局。
俄罗斯东欧中亚地区原是苏联势力范围。时至今日,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仍然决定着独联体地区形势的走向,并影响着中东欧地区形势的发展。俄罗斯对西方政策的调整基于以下几个因素:首先,世界大国的定位是俄罗斯外交的动力源;其次,俄罗斯对于世界形势有了新的判断;第三,俄罗斯自身实力增强,并看好今后的发展;第四,俄罗斯对外部环境的要求有所降低。
从根本上讲,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提升主要靠能源——过去八年间其综合国力的提高依赖能源,能源成为其对外活动最有力也是最有效的武器,其未来的发展也以“高油价时代的到来”为前提。俄罗斯对西方政策转向强硬,从物质基础的角度讲,就是凭借能源优势对抗西方的技术优势。
对俄罗斯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实现从资源依赖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的转变。“赶超经济”仍是俄罗斯人对本国经济的定位,具体目标就是到2020年进入世界经济前五强,并在此过程中完成向创新型经济的转变。
俄罗斯发展模式开创于普京执政时期,并将随着普京继续活跃在俄罗斯政治舞台而延续下去。在国家的作用下,集中资源于发展的主要方向,确也可能推动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或许能够达到“赶超”之目的。
总之,俄罗斯与西方的斗争不仅是能源优势与技术优势的对抗,同时也是俄罗斯发展模式与西方发展模式间的竞争。
邢广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边疆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新疆智库办公室主任。199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苏联东欧系,获得博士学位。1986~200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今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所长助理、副所长、党委书记等职务,2004~2009年担任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前身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工作,曾担任临时党委书记,2012年至今为所长。2013年至今被聘为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分中心主任。同时,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出版基金管理委员会评审专家、第二届国家民委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等。1998年被授予中国社会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0年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2年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荣誉称号,2012年获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荣誉称号;2013年,据俄罗斯联邦2013年3月1日181号普京总统令获授俄罗斯最高国家奖“普希金奖章”,2020年被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授予荣誉博士称号。多年来主要从事苏联问题、俄罗斯问题及中俄关系、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周边国际关系与中国边疆等问题的研究。主编和合作撰写学术著作40余部。代表性专著《苏联高层决策70年——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一书,获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专著类一等奖;《中国与新独立的中亚国家关系》一书,获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优秀青年学术成果专著类二等奖;《崛起的中亚》一书获1994年东欧中亚研究所优秀成果奖。《邢广程论文选》和《苏联高层决策研究》被列入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作品文库(理论界)。2019年主编出版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中国边疆稳定和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