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间组织经过汶川特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的洗礼与推动,社会动员能力以及自身影响力显著增强,不但成为灾害救援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政府应对多种问题的得力助手。目前,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政策已经具有一定的制度化通道,而且正在以多种方式直接参加或间接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我国民间组织发展仍然存在公信力危机、专业化能力建设不足和自身治理三大问题,面临着双重管理等外部制度障碍。但是,民间组织在多个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中央和地方对双重管理体制所进行的变革探索表明,民间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已经迎来政策调整窗口,主管部门应抓住有利时机主动采取积极措施,通过“两步走”战略逐步推动双重管理体制过渡为一元化的登记制和备案制。民间组织正在逐步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时期,主管部门在变革双重管理体制的同时,需着手构建多元立体的全方位监督管理体系,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引导民间组织健康发展。
本书是第二本民间组织研究报告,参与撰写的专家主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地方社会科学院、政府实务部门和部分高校。整个研究报告共计约40万字,除总报告外,专题研究篇有两篇文章,主要对民间组织的双重管理原则和参与灾后重建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深入分析。地方发展篇则选取了民间组织数量第一大省山东和在制度改革中走在全国前列的深圳。域外镜鉴篇对美国、日本和非洲的民间组织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尤其是《美国民间组织:身份、事业和运行环境》一文,所介绍的美国严密的税收法律体系,以及对免税民间组织强制公开信息的管理经验,对我国的民间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潘晨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出国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林牧渔业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口学会理事、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等职,中央组织部《全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专家组成员,全国人才中长期规划专家组成员,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人才与人力资源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主持完成国家“十一五”信息化专项规划重大研究课题“我国信息化人才战略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国情调研项目“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中国农村人才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等。多次参加中组部、人事部、科技部等重要课题研究。主编《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中国人才前沿》、《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学术文库》系列丛书,以及主编《社会科学前沿问题思考》、《中国博士后学术报告》等著作。同时,在一些核心期刊以及内部参阅中发表论文、调研报告等若干篇。
蔡礼强: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MPA教育中心执行副主任、民间组织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副教授。2003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其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开展MPA专业学位教育以来,一直负责MPA专业学位教育的管理工作。目前主要致力于公共政策、民间组织与公共治理以及MPA教育发展的研究。
黄晓勇: 1956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和国际能源安全问题。著有《中国节能管理的市场机制与政策体系研究》、《能源博弈论集》、《天然气人民币》等,主编“世界能源蓝皮书”、《中国的能源安全》、《中国能源的困境与出路》等论著,在《管理世界》、《人民日报》(理论版)、《人民论坛》、《经济日报》等发表学术文章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