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4)》(华侨华人蓝皮书)包括总报告、人口分布篇、华商财富变化篇、华商投资发展篇,对华人在海外的人口分布概况、财富累积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探讨了华商回国投资发展面临的问题。
人口分布篇对华侨华人在欧洲地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台籍华侨华人在全球的分布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20世纪50年代欧洲华侨华人有1万余人,而今已有250万人。法、英两国华侨华人总量位居欧洲各国之首,德国、荷兰华侨华人数量稳步增长,而西、北欧小国及东欧剧变之后形成的小国家华侨华人人数甚少。台籍华侨华人早期多往东南亚移民,但如今移民地的选择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华侨华人在美国、加拿大占大多数。一般来说是为了求学,除非是两岸关系紧张,否则很少有大规模外移的情况出现,表现出安土重迁的特点。
财富变化篇涉及了华商在东南亚、欧洲、美洲的各个国家以及港澳台等地区的财富积累情况,主要参考福布斯富豪榜、胡润富豪榜等权威数据,力图厘清华商经济实力的变化、在当地及祖国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等问题。近些年,华商来自高新技术产业、商贸业和消费品制造业的财富比率明显提高,而来自金融业和重化工业的财富比率则逐渐下降。港台及其他地区华商财富实力超过东盟地区华商财富实力,而美国华商财富实力有明显增强的趋势。
投资发展篇讨论华商在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的投资情况,以及国内招商引资引发的相关问题。华商回国发展,是因为热爱祖国,与家乡的亲人有密切的情感联系,以及国内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近些年随着生态环境破坏、招商机制不完善、引资项目趋同、第二代对祖国认同的减弱,也出现不少问题。建议通过加快完善涉侨相关政策、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方式、维持华商税收优惠、积极推进海外华文教育等途径解决问题。
张禹东: 男,籍贯福建惠安。1982年2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现为华侨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海外华人宗教与闽台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侨办和福建省重点学科带头人。社会兼职为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福建基地常务副主任、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中国侨联委员、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妈祖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福建华侨史》副主编等。 研究领域主要为华侨华人宗教与文化和宗教学理论。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华人社会网络与中国传统宗教关系研究”“东南亚华人传统宗教源流、演变及现代转化之研究”等2项,以及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6项,参与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华侨华人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在《世界宗教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哲学动态》等刊物发表的论文有《东南亚华人传统宗教的构成、特性与发展趋势》《马来西亚的华人宗教文化》《新加坡华人宗教信仰的基本构成及其变动的原因与前景》等30多篇。出版的著作有《宗教与社会——华侨华人宗教、民间信仰与区域宗教文化》《华商管理学》等5部。获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游国龙: 游国龙 男,籍贯台湾台北,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学专业,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后,现为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心理文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为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理论、心理文化学理论。
贾益民: 1956年10月16日生,山东省惠民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名誉院长,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生活哲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华文教育与汉语国际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美学、比较文学与文艺学、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侨务公共外交等。论著有《比较文学与现代文艺学》(专著)、《文学理论》(高校教材,副主编)、《比较文学与比较美学》(论文集,副主编)、《语言与文化论集》(主编)、《中文》(海外华文教材12册,含练习册、教师教学参考书共48本,主编)、《华文》(柬埔寨华校教材12册,含练习册、教师手册共36本,主编)等。 科研项目包括: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海外汉语教材编写及研究”;2.国务院侨办、国家汉办“海外华文教材编写”项目;3.国务院侨办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华文教育学”;4.国务院侨办“多媒体华文教学光盘研制”项目:《中文》《汉语》等。1987年被评为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1988年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
庄国土: 博士,厦门大学历史学和政治学博士生导师、特聘教授,广西首批“八桂学者”,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讲席教授。教育部社科委员会委员兼综合研究学部(含国际问题、港澳侨台和交叉学科)召集人,中央统战部、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东南亚研究会会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学报》编委和《南洋问题研究》主编。主要从事华侨华人研究、亚太研究和中国-东南亚关系研究。出版著作5部,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多份研究报告获省部级及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