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2010年的复苏之后,2011年的世界经济出现了明显减速的迹象,经济增长的动力开始下降。发达国家面临非常严峻的失业挑战,主权债务危机的升级和流动性陷阱也大大压缩了财政与货币政策调控的空间,增加了诱发贸易、投资和金融保护主义的风险。受发达经济体持续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新兴经济体在面对资本流入和通货膨胀压力的同时,又受到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拖累以及货币升值的挑战,再加上未来国际资本流动方向、规模和速度的不确定性,宏观经济政策面临两难。G20等全球经济治理机制能否在治理全球失衡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仍有待进一步观察。伴随着国际金融市场震荡频发、国际贸易与投资增长乏力、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波动以及社会动荡的加剧,2011年的世界经济增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王洛林: 男,1938年6月出生,湖北武昌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曾任厦门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世界经济、宏观经济和金融等。代表性作品有:《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主编)、《关于国有外贸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几个问题》(1995)、《日元贬值及其对亚洲经济的影响》(1999)、《日本的通货紧缩性经济危机》(2000)、《日本金融考察报告》(2001)、《未来50年——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2)、《后发地区的发展路径选择》(2002)、《中国西部大开发政策》(2003)等。
孙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金融、公司融资和货币经济学,著有《汇率与国际收支》(1999)、《资本结构、治理结构和代理成本:理论、经验和启示》(2006)、《合作与不对称合作:理解国际经济与国际关系》(2016)、《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导论:理论发展与现实挑战》(2021)等。
张宇燕: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著有《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1992年)、《国际经济政治学》(2008年)、《美国行为的根源》(2015年)、《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2017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