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8》以“‘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为主题,研究总结了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各个领域在“十二五”阶段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发展趋势,借此提出了“十三五”期间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
本书研究发现,“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城镇化率实现了两大重要突破:2010~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并开始超过50.0%,中国整体进入城市型社会阶段;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2.6%,超过世界总体水平(52.5%),并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年均0.5个百分点)快速推进。与此同时,中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在“十二五”期间还取得了很多实质性进展,城镇化的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城市群的载体功能日益显著,城市经济实力、社会事业、创新创业等领域的水平均不断提升,城乡收入差距逐年缩小。但是,中国城市在规划管理、经济增长方式、空间布局、科技创新、社会矛盾、安全管理、环境污染等方面依然问题突出、有待改善。
围绕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问题,本书除总报告外,还设计了综合篇、经济篇、社会篇、生态环境篇、建设管理篇、案例篇、大事记等7大篇章,评价分析了中国287个城市的健康发展状况,分专题深入研究了中国城镇化、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治理和城市建设等问题,总结了嘉峪关、杭州、三亚、北京、广州等城市在城镇化和城市发展方面的优秀经验,梳理了“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重要事件。
基于对“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各个领域的回顾和反思,本书提出“十三五”期间中国要通过改革创新驱动中国城市全面转型,积极适应一种“常态”,重点把握五个“节点”,加快实现三大“转型”,着力推动六大“创新”,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本、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区域协同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创新、智慧、绿色、低碳的城市经济转型,构建开放、包容、和谐、多元共治的新型社会治理体系。
盛广耀: 1969年生,江苏省铜山人,副研究员。199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工作至今,现任城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城市问题研究。先后完成各类课题研究30余项,并主持“我国城镇化进程与发展模式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城市密集区发展战略研究”(国家“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流动人口对三大都市圈影响研究”(第五次人口普查国家级重点课题)、“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吉林市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等多项课题研究,发表论文及研究报告30余篇,参与撰写《西部大开发聚焦在城镇》等专著8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管理。
李恩平: 男,1974年生,江西鄱阳人,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城市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房地产经济。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出版个人专著一部;代表性作品:《韩国城市化路径与发展绩效:一个后发经济体成败的考察》(个人专著,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经济转型与利率传导机制的变化》(论文,发表于2006年《世界经济》第6期)。
王业强: 男,1972年生,江西彭泽人,经济学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土地经济与不动产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房地产研究部主任,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研究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房地产经济,在《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财贸经济》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多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及国情调研项目多项,主持多项地方城市(城市群)发展规划及产业规划项目,曾参与国务院“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综合组)研究工作。
潘家华: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减缓评估报告主笔。1992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高级项目官员,IPCC减缓工作组高级经济学家,《城市与环境研究》主编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持续城市化、气候变化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生态文明新范式经济学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重大科技支撑等国家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招标、重大国情项目,以及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委托和国际合作项目6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Nature、Science、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华宝钢环境(学术)奖等重要学术奖项20多项。
单菁菁: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秘书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国土空间开发与治理、城市与区域经济、海洋经济、城市与区域管理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内外研究课题70余项,出版专著4部,主编/副主编著作24部,参与15部学术著作及《城市学概论》《环境经济学》等研究生重点教材的撰写工作,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多次在“三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钱学森城市学奖等各类科研成果奖30项,被选送中组部“全国青年英才培训班”,提交的政策建议多次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批示。
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农林经济管理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课程主讲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农村发展学会、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镇化、农业农村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等。200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被评为二级研究员,获“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2012年度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入选2017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