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甘肃省社会科学院2016年度“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年度分析报告。全书共15个专题,除总报告外,分两部分呈现:发展篇和专题篇。本年度甘肃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选题围绕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和热点问题展开,旨在全面分析“十三五”开局之年社会建设主要目标的实现程度。专题方面,主要针对就业、养老、贫困、幼儿教育等问题进行深度分析,以期能为读者诠释当前甘肃社会发展的深层领域。
2016年,甘肃社会运行表现出如下一些特点:2016年,甘肃经济增长乏力导致社会建设投入显著下降,但社会运行的基本面仍然保持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城市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农村现代化进程稳步推进,环境治理、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等主要领域良性发展,人口增长减缓,老龄化、城镇化趋势增强,居民生活方式向现代化转型但城乡差异仍然较大,全面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明显改善了人居环境,另外,城市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堪忧,就业压力增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任重道远,养老方面介护服务“一床难求”等问题比较突出。
2017年甘肃社会运行面临的主要机遇是:随着全面小康建设目标实现期的接近,中央精准扶贫攻坚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深入推进,这两个领域的政策优势,是甘肃面临的另一重大机遇。各级政府应当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利用这种政策优势,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积极做好区域发展规划和项目设计,进一步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民族地区自主发展的能力,同时,合理利用国家扶贫攻坚政策和资源,通过移民搬迁、环境改造等措施,从根本上改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人口的生存和脱贫条件。
2017年,甘肃应通过深化改革,积极应对2016年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制度层面解决制约农村发展和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因素,改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降低基金运行风险。积极培育城市主导产业、构建绿色城市体系,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的质量和内涵。
包晓霞: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人口问题、社会评估、公共政策。主要研究成果:独著及合著《社会制度建构》《边缘化与边际性乡村社会》《甘肃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等;发表论文《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中关于自我研究的基本理论概述》《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发展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探析》《贫困研究综述》等。担任《甘肃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2009~2022)主编、首席专家。
谢增虎: 甘肃甘谷人,甘肃省哲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甘肃省哲学学会副秘书长、甘肃省传统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甘肃省敦煌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医学伦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主要从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甘肃特色文化研究。完成的主要论文、课题有60多项,多篇论文和主要观点被《新华文摘》等全文或部分转载,其中论文《伏羲文化精神的现代意义》获甘肃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生与死:敦煌宗教哲学的独特观照》获甘肃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8年以来,在省图书馆、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中医学院等举办的国学讲座活动中,系列讲座《儒学:德性教育为教育主题(内圣外王)》等获得了一致好评。
安文华: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学、哲学社会学史、科研管理等。主要专著有《中国社会科学论纲》《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反贫困之路》《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静宁卷》《传统农业县的变迁》等。主要论文有《试论领导干部的“参用”思想》《敦煌艺术哲学论要》《中国美学的新起点》《社科管理的性质及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科学、社会学的由来与发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是科学体系健康发展的必然》《中国社会科学的历史追寻》《传承优秀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研究》等。主编《甘肃经济发展分析与预测》(2017~2022年共六卷)、《甘肃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2012~2018年共七卷)、《甘肃文化发展分析与预测》(2014~2016年共三卷)、《甘肃县域和农村发展报告》(2017~2022年共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