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随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一些新特征,区域经济增长分化态势加剧,新兴产业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支撑,区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步伐加快,国家级新区对区域经济发展引领作用逐渐显现,等等。展望2017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将呈现持续分化态势,不同层次增长极构筑并形成多点支撑的区域空间增长格局,区域经济开放度将进一步扩大,国内区域合作更加深化,合作模式将更趋多样化,协同创新成为区域经济创新的主要形式。
本书通过总报告、综合篇、各区域报告等模块,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特别是对国家级新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创新、新疆扶贫开发、东北地区转型等重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总报告深入分析了2016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剖析了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对2017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进行综合判断后,预测分析2017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
综合篇对国家级新区发展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京津冀地区篇对京津冀区域“微中心”建设、京津冀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和产业关联、协同创新共同体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长三角地区篇对长三角产业集聚、上市公司发展以及江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珠三角与南部沿海地区篇围绕珠三角的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珠三角湾区国际都会旅游圈、广东对外开放优势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中西部地区篇对成渝城市群、山西煤炭清洁化和新疆扶贫开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东北地区篇围绕东北经济转型、新兴产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
大事记对2016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事件进行了归纳与梳理。
杨维凤: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在《新华文摘》等公开发表50余篇论文,主持和参与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优秀人才资助项目、首都智库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11部。
王德利: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入选北京市第八批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出版专著4部,参编著作7部;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1篇,核心期刊20余篇;10余篇研究报告获得北京市委书记、市长等领导的肯定性批示;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课题40余项,主持及参与区域规划等40余项;独立获得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第十一届优秀调查研究成果优秀奖等省部级奖项。
赵弘: 研究员,博士,博士后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入选北京“高创计划”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军人才、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在我国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科技创新、现代化都市圈等研究领域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国内首次提出“总部经济”理论,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总部经济理论专著——《总部经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以及其他各类研究课题150余项,出版著作20余部,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10项。
游霭琼: 经济学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经济学会理事,广东省区域与产业创新研究会副会长,广东消费经济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对外经贸、人才发展理论与政策等研究。主持和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各类研究项目约百项,发表各类文章、论文60余篇。作为主要成员完成的多项成果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人才发展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