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1986.7亿元,在西部乃至全国经济总量中的占比进一步提高,分别达到30.4%、6.5%,经济总量稳步增加,“双城”“双圈”强势引领发展,产业发展支撑有力,“三驾马车”带动作用强劲,区域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加快提升,生态共建共保共治成效明显。然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2020~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指数平均值呈现下降趋势,从0.73下降至0.62,成渝中部地区协调发展问题更为突出,协调发展水平长期低于平均值。展望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在空间协同治理、区域协同创新、产业协作共兴、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持续发力。
“中部塌陷”问题仍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桎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部城市经济增长放缓、人口密度下降、城市功能弱化等问题尤为突出。因此,依托川渝毗邻地区十大功能平台,建设成渝中线科创走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促进文旅融合、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成为推动成渝地区“中部崛起”的主要着力点。推动川渝毗邻地区协同发展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突破口,2016~2022年,无论是川渝毗邻地区的整体协同发展水平还是各功能区内部的协同发展水平均有所提升,但提升幅度较小,依然面临着协调机制不畅、政策标准差异大等困境。未来,提升川渝毗邻地区协同发展水平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聚焦“两区”改革不断放权赋能,持续推进跨区域政策标准统一,探索建立多层级组织协调机制,推进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利益共享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不仅是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有效探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持续加深,但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市场分割问题。未来,要通过推动市场体制机制一体化建设、市场一体化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协同发展、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市场监管协同水平提升,持续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人口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分布呈现以下特点:人口规模上,总量平稳增长、增速快于全国、占比有所提高;人口密度上,增加明显、高于全国、“川低渝高”;城乡分布上,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化进程“川慢渝快”;地区分布上,人口规模“川大渝小”、成渝“双核”人口虹吸效应凸显、人口受教育程度地区间差异明显;人口流动上,更趋活跃、四川人口回流规模更大、四川省内流动现象凸显。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布局,必须从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制定差异化人口发展政策等方面着手。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建设国家战略大后方这一战略目标,全面提升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推动绿色金融协同发展,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