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在建设教育强国和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加强教师队伍研究,推动首都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深入推进“十四五”规划,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报告分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和区域报告4部分。总报告主要聚焦北京市教师队伍发展情况,从规模总量,专任教师的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分布、配置等方面对北京市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总体上,2022~2023学年度,北京市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表现在教师队伍规模总量稳步增加,师资配置更加均衡,广大教师师德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能力、教师职业吸引力稳步提升等方面。但同时,教师队伍发展存在规模总量仍不宽裕,教师的创新素养不高,职称结构不尽合理,教师工作压力大、负担重等问题。建议适度增加教师编制,创新编制管理,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大力培养创新型教师,切实为教师减负,进一步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分报告共包含4篇报告。分报告一聚焦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状况。以国家、学生、专业、个人品质、同事、家长6个师德维度为分析框架,考察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发展水平。北京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水平较高,在6个维度中,专业维度得分最高。不同性别、教龄、学校所在地、岗位、学历及是否为班主任教师,在师德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建议新时代在“双减”背景下,转变师德认知:从“道德枷锁”转向“为己之学”。提高反思能力:从“理所当然”转向“三省吾身”。践行专业伦理:从“单向度道德律令”转向“多维度伦理实践”。关注师德评价:从“评定”转向“发展”。分报告二从教学构建、作业设计、课后服务、专业提升4个维度考察“双减”背景下北京市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所面临的挑战。“双减”政策的实施增加了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时长和工作量,作业设计、课后服务等负担的加重导致教师难以平衡工作和生活,且缺乏时间和精力提升专业能力。建议新时代在“双减”背景下,进一步细化教师工作细则,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多渠道缓解教师工作压力,化解教师工作负担带来的风险。分报告三聚焦在“双减”背景下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研究发现,在“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不仅体现为工作时间特别长、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工作量多,还体现为教师感知到的工作量大。应采取如下措施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的不合理负担:建立政府统筹、学校负责的协同机制,整合资源提供更多的人力和待遇支持,搭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提高学校治理水平,建立中小学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分报告四聚焦在“双减”背景下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的幸福感。以TALIS(2021)教师职业幸福感问卷为框架,对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幸福感进行研究。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幸福感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在幸福感4个维度中,认知幸福感得分最高,社会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次之,健康幸福感最低。不同职称、学段、学历,是否担任班主任,不同教师工作岗位,在幸福感不同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建议实施弹性工作制,提升认知幸福感;加强多元教学与评估策略培训,提升认知幸福感;做研究型教师,提升主观幸福感;密切关注教师身心健康,提升教师健康幸福感;提倡不忘初心、关爱教师的校园文化,提升教师社会幸福感。
专题报告共包括2篇报告。专题报告一聚焦北京市中小学初任教师师德发展情况。研究发现,初任教师在热爱教育工作、关爱学生,以及工作认真方面等都有较好的表现,但初任教师师德发展在有关师德认知、师德情感的培养和培育方面仍存在欠缺,需要改进和提升。建议提升师德政策的教育专业属性,聚焦师德政策的重点内涵,增强师德政策的建设性与实践性,提升初任教师的师德认知力,创建支持与关爱的学校治理体系,助力初任教师良好师德情感的培育,密切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初任教师的育人能力和师德践行力。专题报告二聚焦北京市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北京市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体系自“十一五”时期就逐步建立并日趋完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呈现较高的水平,在构建三级教师培训体系、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分层分类培训、以“双师型”标准建设为引领、以高层次人才培育为阶梯、以创新团队建设为载体等方面探索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经验。匹配新时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仍面临一些适应性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引进机制、培养培训体系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配套保障机制,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区域报告共包括2篇报告。区域报告一聚焦海淀区以提升科研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域实践创新案例。海淀区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实施了以“参与体验”为研修活动设计原则,以“教育使命”激发教师深层发展动力,以“学习共同体”增强教师发展内生动力的科研种子教师研究项目。项目扎根教育教学实践土壤,为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做设计,借助区域、学校多级多层的教师研修保障机制,构建以科研素养提升为核心的教师研修课程,重点提升教师“听说读写”四项科研基本技能,以评价引导教师自主研修和主动追求自我发展,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带动区域教师队伍发展。区域报告二聚焦东城区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研究。通过系统研究,编制出由科研意识、科研精神、科研知识、科研能力4个维度构成的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量表。研究发现,当前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和科研意识在4个维度中得分较低,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存在群体差异,中小学教师开展科研实践的现状亟待改进,科研素养对教育教学效能与行为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因此,建议从增强科研价值认同、补齐科研素养短板、加大科研支持力度3个方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