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言前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这个角度来看,北京处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之上。2001年全国年人均GDP超过900美元;城乡居民年收入接近500美元。早在1992年,北京年人均GDP就已经达到822美元。在以后的十年中,北京年人均GDP又提高了2.75倍,超过了3000美元。但是,我们十分清醒地意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更为深邃的内涵: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从这方方面面来说,北京人仍然任重而道远。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后,北京经济运行都有一些什么样的规律?处在这样一个阶段的北京人应如何面对北京的实际,落实这一宏伟目标?一些作者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讨。关于北京离全面小康社会还有多远;关于北京在达到人均GDP3000美元之后如何加快提高经济总量,如何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力;关于如何进行北京居民消费结构的调整,扩大有效需求,支持北京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关于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问题;关于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问题;关于北京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可行性问题。这些都是北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理性思考是这本蓝皮书的主旋律。但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和实践需要相比,仍然有差距。我们作为北京市情的一支分析研究队伍,深感今后肩负分量之重。 这部北京蓝皮书,从1993年诞生第一本研究报告开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这十年是北京快速发展的十年。与这种快速发展相伴随的是大变化。本书从动态上反映了这种发展和变化,分析了这种发展和变化,总结和归纳了其中的特点与规律,以研究者的理性预测了这种发展和变化的趋势,提出了应对方方面面问题和挑战的对策建议。
景体华: 北京市社科院。本文属于《北京人口、就业与城市发展》课题组集体成果,景体华、唐勇为执笔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曾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1990~1991年被聘为德国汉堡大学客座教授。1997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市委职业道德先进个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的增长与波动;北京经济的周期、动态趋势分析和预测;人口与就业;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决策与政策仿真试验。曾参与并主持多项大型课题研究,包括20世纪80~90年代的北京经济发展战略研究、21世纪的北京奥运经济研究、国家和北京的人口计生战略研究、领衔北京就业与人口及空间布局、京津冀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等课题。曾主编从1993~2007年的《北京年度经济形势分析和预测》、《首都发展报告》;主编从2004年至今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活动和成果曾多次获北京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除以上主编的首都和区域发展报告外,主要学术著作还有:Trend und Zyklen des Wirtschaftswachstums in der VR China 1952 bis 1988;《北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研究》;《中国经济潮——增长与波动》;《经济思想史话》;《现代经济数学基础》等。 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