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的1980~1992年,中国批评家与《圣经》研究者对《圣经》在文学和批评领域的接受与评论,主要是对《圣经》中的诗歌与小说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汪维藩的《〈圣经〉译本在中国》
《圣经》在中国的翻译史最早始于635年,此时景教传教士阿罗本来到中国。他随身携带了包括《圣经》在内的530多本叙利亚文的书籍,并将《创世记》、《诗篇》、“四福音书”等《圣经》书卷译为中文。1908年,在敦煌石窟中只发现了这些译文的标题而非译本。
“文化大革命”之后,即1980~1990年末,中国出版了5510000册《圣经》,其中《旧新约全书》达3140000册。
中国在推动《圣经》及其在创作、批评与新知识等领域的传播和发展方面,依然有待时日。早在前共产主义时代,中国的反基督教运动势力就很强大,至少在某个时期如此,如明末清初
为了实现共同理想,就要对一切有利于建设四化、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积极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积极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积极思想和精神,都应当加以尊重、保护和发扬。
在那些负责宗教管理事务的领导看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词。对于这些权威者的真诚声明,我们不置可否。但在文学领域,“精神污染”一词却是某种警告。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宗教领域推行了“实践是认识与检验真理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