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至2000年期间,中国图书市场上出现了六本图书,分析《圣经》(还有一般意义上的基督教)在现代中国创造性的文学和文化中的接受及影响。这个尚未开掘的新领域受到了相当多学者的关注。新的图景已经被打开,人们在数百种甚至更多现代文学和文化作品中找到了新的材料。L.S.罗宾逊的开创性著作《双刃剑——基督教与20世纪中国小说》(Double-edged Sword:Christianity & 20th Century Chinese Fiction,Hong Kong,1986)有了第一个追随者马佳(1962~)。马佳的《摇曳的上帝的面影》发表于1989年《中国现代文学丛刊》,显示了一个年轻学者的勇气,尽管有些许犹豫,但他仍是第一个敢于指出《圣经》对中国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文学产生影响的学者,在研究中找到了《圣经》影响所留下的具体痕迹。
在他之前,中国的文化部部长王蒙(1934~)曾在欧洲的教堂和展览馆中愉快地欣赏了许多基督受难的情景,随后写了一首献给耶稣的诗,在诗中认可了这种新的研究方向:
你被钉在十字架上
永远也不得下来
你垂下忧伤优美的头颅
永远也不得抬起来
你被崇拜又被出卖
不得复仇也不得感戴
你流血你疼痛你怜悯你死去
没有一声表白
你被绘画被雕刻被解释被误会
全部承认全部接受下来
你带来希望带来失望带来怨恨
你应允一切理解一切原谅一切
你没有请求没有希望也没有命运
王蒙这首颇有新意的《十字架上》在1988年发表后的相当长时间里并没有受到批评家的重视。1992年,年轻的学者傅光明同梁刚一起翻译了上面提及的罗宾逊的著作,虽然此书早在1989年就已经译完,但在整整三年后的1992年11月才得以在台湾出版。
罗宾逊的书出版之后,到马佳的首部专著《十字架下的徘徊——基督宗教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学》(上海,1995)出版面世,中间又过了三年。这本书发行了5000册,远远超过其他两部我们将要更详细分析的著作。我的朋友叶子铭(1935~2005)在该书的出版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在当时出版这类学术著作非常困难,首先要消除一些不得不面对的障碍,比如出版资金的来源。
与此主题类似的第二部论著《旷野的呼声——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于1998年在上海出版。杨剑龙(1952~)在致力写作这本书之前已经是中国现代文学领域有所建树的学者。
本文将要分析的第三部相关论著也是其中最出色的一本,出版于20世纪的最后一年,作者是王本朝(现居重庆)。这本书展示了更长远、广阔而深入的21世纪的《圣经》对中国的影响研究。此书名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河北,2000)。罗宾逊的著作是其主要参考文献之一;同时,王本朝也从上述提及的马佳、杨剑龙两位作者的著作中获益良多。
这里需要简单提及另外三部著作。刘勇(1958~)的《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北京,1998)探讨了文学(文化)和宗教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作者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回顾了中国文学和各种宗教的关系,并不局限于犹太—基督教,也包括其他宗教。故此不赘述。当然,它是此类主题中相当扎实的一部著作,值得有兴趣的读者深入研读。
第二部是王学富的《迷雾深锁的绿洲》,出版于南京,日期不详。
第三部是王列耀的《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由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晚于刘勇的书四个月,早于杨剑龙的书两个月。这一年是《圣经》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面收获最大的一年。这本书最出色的是第五章,是关于《圣经》对王尔德的《莎乐美》、向培良的《暗嫩》,以及欧阳予倩的《潘金莲》等作品产生的影响,其中曹禺(1910~1996)的《雷雨》得到了最详尽的分析。我个人并不赞同他过于低估向培良的独幕剧的看法。我认为很多读者和批评家会对此书的第四章有较高评价,其研究了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和翻译作品中耶稣基督的神性和人性的两种面孔。
除了上述六本书,许正林的硕士论文《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是一篇重要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