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圣经》与现代中国的研究硕果——对三部西方论著的评论
在线阅读 收藏

1999年西方学界出版了三部有关《圣经》与中国方面的论著,它们以非同寻常、焕然一新的方式开启了某些被学界长期忽视的研究领域。这些领域包括《圣经》对现代中国思想史、文学的影响研究;《圣经》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语言、方言及文学风格问题的研究。事实上,对该领域进行深入而持久的学术探讨并非事出无因,而是历经了数个世纪的酝酿,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版不少重要的学术著作。

这三部著作分别是:(1)伊爱莲(Irene Eber)与温司卡(Sze-kar Wan)、沃尔夫(Knut Walf)、马雷凯(Roman Malek)等合编的《〈圣经〉在现代中国:文学及智力的影响》(Bible in Modern China:The Literary and Intellectual Impact),由华裔学志研究所圣奥古斯丁(Monumenta Serica Institute-Sankt Augustin)与哈利·S.杜鲁门和平研究所(The Harry S. Truma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Peace)支持,由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Sankt Augustin-Nettetal 1999)出版;(2)伊爱莲著《施约瑟传:犹太裔主教与中文圣经》(The Jewish Bishop and the Chinese BibleS.I.J.Schereschewsky,1831-1906,Leiden,1999);(3)尤思德(Jost Oliver Zetzsche)著《和合本与中文圣经的翻译》(The Bible in China:The History of the Union Version or The Culmination of Protestant Missionary Bible Translation in China,Sankt Augustin-Nettetal,1996)。

第一部是1999年6月23~28日在耶路撒冷召开的第一届“《圣经》在现代中国:文学及智力的影响”国际研讨会的会议论文集。这次会议早在1993年6月就开始预备,组织者相聚于斯洛伐克斯莫莱尼斯城堡(Smolenice Castle),决定了研讨会的举办地和主题。此时正值欧洲各国共产主义政府纷纷下台,这为讨论宗教问题提供了新环境,故这次研讨会能够邀请到研究“圣经与近代中国”问题的各国学者和汉学家。6月25日是星期一,在庆祝耶路撒冷成为以色列和犹太的首都3000周年庆典结束之后,第一届“《圣经》在现代中国国际研讨会”拉开了帷幕。2223701

第二部论著《施约瑟传:犹太裔主教与中文圣经》的作者是伊爱莲。她在1999年策划主办了以上提及的国际会议,并编撰出版了该会议论文集。事实上,在此前的10多年间,她已经开始撰写一本关于施约瑟主教的书。施约瑟主教才华横溢,精通希伯来语,一生呕心沥血地将《圣经》译为中文,在《圣经》译者中的确罕见。伊爱莲的书是全世界第一本研究施约瑟主教的专著。

第三部著作《和合本与中文圣经的翻译》的作者尤思德现居美国,是位年轻有为的德国学者。此书完成于90年代,以尤思德在汉堡大学就读时所做的博士论文为基础,聚焦“和合本圣经的发展史”及其翻译过程,是一项不可多得的重要学术成果,详细介绍了过去两百年乃至数百年间中文《圣经》的译介史。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