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国现代文学对爱情的全新书写与《雅歌》——论希伯来与中国文学的互动
在线阅读 收藏

自19世纪20年代以来的诸多《圣经》汉语译本,无论文言版,还是白话文版,特别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首次向中国读者呈现《旧约》与《新约》全貌的官话和合译本《旧新约全书》,都未得到充分研究,而且它们对中国现代小说、诗歌和戏剧等文学种类的深远影响也往往被忽视。

L.S.罗宾逊(任职于萨克拉曼多市的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创新之作《双刃剑——基督教与20世纪中国小说》出版于1986年,其见解既让西方人耳目一新,又随着1992年该书中文译本的面世而给台湾、中国大陆乃至整个汉语世界的读者带来了惊喜。尤其是在中国大陆,学者们受到罗宾逊启发,纷纷在20世纪90年代撰写出了不少相关文章,数本此类著述也在1995年以后出现于国内市场上。从罗宾逊这本专著的标题来看,它首先聚焦于短篇小说(fiction),但长篇小说(novel)也是其进行学理关注的对象。在诗歌方面,南京大学的马佳在他那本260多页的著述中仅用不到两页的篇幅来论述冰心(1900~1999)的诗2223748,相比之下,剧作家曹禺(1910~1996)在马佳的书中稍受关注。2223748上海师范大学的杨剑龙则更多地谈到了冰心,但未提及曹禺。2223750直到广东暨南大学王列耀的专著出现后,中国现代戏剧与基督教的关系才开始被充分论述,其书的最后一章全篇讨论《圣经》与某些剧作家的创作的关联,除“必不可少”的曹禺之外,还包括向培良(1905~1961)和欧阳予倩(1889~1962)。2223751在论及诗歌乃至《雅歌》的著述中,最佳者当属20世纪末西南师范大学王本朝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此书既为20世纪的相关研究作结,又收录了许多材料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为21世纪初期乃至更长时期内的《圣经》对中国的影响研究奠定了目标和基础。在此,还有必要提及另一本关注《雅歌》的论著,其作者王学富从某种饶有趣味的视角出发论述《雅歌》与沈从文(1902~1988)的关系。2223752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