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贝尔尼尼炫技
在线阅读 收藏

咱们之前的话题,一直围着荷兰黄金时代转。17世纪的西方艺术属于巴洛克。先说巴洛克这个词。有关它的来源,说法不一,认为来自葡萄牙语或者西班牙语的都有不少。它的本意是没长圆的珍珠(所以每次提起,脑子里总会蹦出“歪果仁”),引申到艺术风格,指的就是弃正体而取变体,大量使用曲线、曲面,通过不稳定的动态造型,追求夸张矫饰的戏剧性,效果高度锐化。

直到今天,很多人仍然用巴洛克一词形容卡尔维诺的小说或是弗兰克·盖里的建筑。作为一种影响力广泛的“国际风格”,巴洛克的出现和流行自有其特殊背景。罗马教廷的扶持鼓励,对此作用极大。欧洲北部出现宗教改革后,为了应对新的形势,梵蒂冈于16世纪中叶,在意大利北方的特伦托、博洛尼亚、帕多瓦等地组织过一系列会议,除了重申教义原则,指认新教为异端,也对宗教仪轨做出了若干与时俱进的改革。

那是欧洲的多事之秋。马丁·路德在维滕贝格发表《九十五条论纲》,谴责罗马教廷通过贩售赎罪券聚敛财富。然而,亟待世俗君主支持的梵蒂冈,不仅期望落空,还招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兴兵南侵,罗马城遭到汪达尔人之后最严重的洗劫,圣彼得教堂也被乱军当作马厩。如何稳定局势,已经成为当时教俗统治者的共同诉求。于是各方商定通过会议讨论对策。随着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被成功介绍到国内,他的“全面危机”学说,连带“小冰河期”理论,也已成为显学,用来解释当时丛生的乱象。

特伦托会议另有一部分内容关于文化政策,要求艺术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在欧洲南部,天主教占有统治地位,民众识字率低,因此通过绘画、雕塑和建筑的形象语言,向他们传播宗教思想和戒律。这种文艺方针为卡拉瓦乔那种强调极端戏剧冲突的风格提供了发展空间。由于巴洛克艺术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世俗贵族也起而效仿,将这一创作风气推广到欧洲甚至新大陆殖民地的各个角落。

虽说同样冠以巴洛克这一称谓,17世纪的荷兰艺术却与同时代南方艺术的气质几乎相反。请恕本猴使用一个很不恰当的比喻——前者倾向于写实,而后者更像电脑生成的3D画面。如果把荷兰画派比作电影中的“新浪潮”,意大利各家则接近好莱坞大片。后者表现的是当时人们的共同知识,不论《圣经》故事,还是历史传奇,都为民众耳熟能详,而且喜闻乐见。由于意大利与天主教会的天然联系,罗马成为这一艺术运动的中心也就顺理成章。今天看到的罗马,更像叠累而成的一部史书,从古代到中世纪,又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

只要提起巴洛克罗马,我们首先一定会想到大师洛伦佐·贝尔尼尼。圣彼得广场不用说了。在西班牙大台阶下西班牙广场,有他设计的破船喷泉(Fontana della Barcaccia);圣天使桥上的雕像群组,也早已成为这座万城之城的地标,每天都有无数游人在它们跟前举起自拍杆。他对17世纪罗马景观的塑造,即便后来安东尼奥·高迪在巴塞罗那的成就,也难及一二。

罗马是罗马自己的纪念碑,贝尔尼尼则为罗马修建了他的纪念碑。其中既有天才的展示,也有与劲敌博罗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之间的残酷竞争。这场对决的高潮在万神殿北面的纳沃纳广场展开。西侧是博罗米尼完成的圣阿涅赛教堂,恰好面对贝尔尼尼的杰作,也就是广场中央的四河喷泉(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四组雕像包括水神、奔马、狮子和鳄鱼,分别代表尼罗河、恒河、多瑙河与拉普拉塔河,悬托起一座埃及方尖碑。

然而,他的成就不止于此。作为一个全才人物,他更像一个文艺复兴的传人。除建筑之外,他涉足的领域包括戏剧、绘画和写作,当然还有雕塑。贝尔尼尼之所以成为贝尔尼尼,这是主要原因。他还有一个雕塑家父亲。这份家学渊源,除了操弄画笔、凿刀的技巧,也让他小小年纪便获得不少人脉资源,且习得了圆熟的处事手腕。

贝尔尼尼的塑像泥稿上,留下很多小小的手印。我们可以推断作者的身量十分“谦逊”。此外这也解释了他巨大精力(也许还有性欲)的来源——他的心脏的输出功率,较少耗费在血液循环的漫长回路上。更何况,当年手握权柄的主教王侯,如今安在?除幸运之外,他对工作的投入,也非常人能及。

暂回佛罗伦萨的乌菲齐美术馆,那里藏有贝尔尼尼的早期作品《圣劳伦斯殉难》。这件云石雕像表现一个早期基督教圣徒殉教。据说信奉异教的古罗马人向他追缴教产未遂,于是把他架到煤火上炙烤。残酷漫长的死刑执行到一半,圣人对行刑的大兵喊话,说底下那面火候差不多了,麻烦他们帮忙翻个个儿。由于这段彪悍的事迹,后世的厨子和相声演员把他当作保护者供奉。为了这件作品,贝尔尼尼曾用火烧自己的大腿,体验圣人受刑时的痛苦。当时他一定用了镜子,观察自己忍痛的表情。

或许因为作者与这位圣徒同名(拉丁语中的劳伦修斯和意大利语中的洛伦佐是同一个人名,就相当于英语里的劳伦斯),他在这件作品中倾注了特殊的自我认同。这一点有他的自画像为证。其中一幅就在乌菲齐的画廊里。另有一幅贝尔尼尼青年时代的自画像,和雕像撞脸的地方更多。这幅画收藏在罗马的博尔盖塞博物馆2257476。这栋文艺复兴式宫殿位于民众广场东侧的萍丘,周边是巨大的英式花园。新现实主义导演德·西卡就在这里拍摄过《博尔盖塞花园》。片中有段配乐,选自雷斯皮基的交响诗《罗马的松树》第一乐章,也是表现这片场地的印象。

别墅当年的业主,是博尔盖塞红衣主教。他出身锡耶纳的一个望族,有个当教皇的叔叔。在西方语言里,裙带关系这个说法的词根nepos,在意大利语里的意思就是外甥、侄儿。教皇没有儿子(通常没有),于是兄弟姊妹的儿子们有了鸡犬升天的机会。这个博尔盖塞教皇尊号保罗五世,就是修理过伽利略的那位。他们叔侄也是受过人文教育的知识精英。在他们的赞助庇护下,卡拉瓦乔、贝尔尼尼这些巨星将巴洛克艺术推向巅峰。

博尔盖塞这家美术馆,最初的功能也是收藏古物。在这方面,罗马城各大家族竞相攀比,然而厚古薄今的传统审美,并不能保证一个新人脱颖而出,只有推陈出新,才能出奇制胜。于是就要雇请当代天才。除了拉斐尔、贝利尼、提香这些前辈大师,画廊中出现多幅卡拉瓦乔也就不足为奇。要知道,这个艺术史上的天才坏小子,传世作品不过三十余幅。不过,博尔盖塞的票房号召力,更多来自贝尔尼尼的石雕。

自文艺复兴时期以降,意大利人表现大卫故事的雕像,有三件堪称经典。多纳泰罗用的是青铜,表现胜利之后的大卫;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凝神对敌,蓄力待发;贝尔尼尼则截取情节中最富张力的一个瞬间——大卫双腿迈出弓步(有专家指出两腿的位置颠倒了),手中的弹弓即将射向巨人哥利亚。这是一件早期作品,但作者匠心独出,拿捏石料的技艺已是登峰造极。

贝尔尼尼的精细凿工,或许更适合表现女性。置于同一间展厅中的《珀耳塞福涅之劫》(Ratto di Proserpina),恰好就是一个例证。这里是阴阳逆行的两个人物:珀耳塞福涅是主神宙斯的女儿,而男性一方,也就是抢婚的冥王哈迪斯,却来自下界。在中国人看来,这就像大家闺秀被山大王抓去,做了压寨夫人。按照神话的说法,这位曾任丰收女神的姑娘,的确成了冥府之后。贝尔尼尼捕捉的正是冥王得手的一瞬,而女神则绝望挣扎,满面泪痕。最为世人称道的一个细节,是哈迪斯骨节粗壮的右手在猎获对象的腿上捏出一窝指痕,肌肤仿佛带有体温。能够赋予大理石触觉的人实在罕见。

这里还有一座更著名的石雕——《阿波罗和达芙妮》,也是展现一对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也是男的追逐纠缠,女的徒劳挣扎。作品援引的故事,来自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这部古典作品中有一个情节,讲述太阳神阿波罗把水仙女达芙妮追赶得走投无路。就在他用手触及她身体的一瞬间,达芙妮的河神父亲把女儿变成一株月桂,免遭天神玷污。该作品同样选取剧情突转的一瞬——达芙妮的手臂抽出枝叶,脚趾延伸成根系。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早已在文学经典中交代得一清二楚。传统艺术与后来者的最大差异,是它们极少越出社会共同知识的范围,因而无须言不及义的烦琐阐释。人们更关注的是那些展示极品技艺的细节。但在这件作品中,植物部分的精细镂刻,并非出自贝尔尼尼本人,而是他的助手费内里。也是因为曾经展露过这么一手,又在署名权问题上对老板颇有腹诽,这个年轻人毅然辞职创业,但并未获得预期的成功。也许他的才华还没有达到可以离开大师指点的程度,又或许他缺少长袖善舞的人际手腕。

贝尔尼尼的杰作并不限于博尔盖塞别墅的几件石雕。他的更多作品散见于罗马各个教堂,特别是胜利之后圣母堂(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中出神迷醉的《圣特蕾莎之狂喜》(L’Estasi di Santa Teresa)。但这里收藏的作品,全部表现高潮到来之前血脉偾张的最后一刻,代表巴洛克艺术的招牌风格。考虑到贝尔尼尼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戏剧导演,这些构思倒也无须奇怪。他知道如何通过最佳角度实现最佳效果。

贝尔尼尼晚年曾被请到巴黎,为太阳王路易十四造像。为了让这位虚荣的君王显得伟岸,他采用了仰观的视角,并为很多同行仿效。也许他们都是小个子,所以会有这份同情的理解。这里所说的雕像,就在凡尔赛宫花园里。

不该忽略的是,贝尔尼尼能有机会施展这份才能,和博尔盖塞家族收藏其作品大有关系。这样的交往,除了帮他进入时任教皇的裙带体系,还为他打开了另一扇方便之门。由于红衣主教常在别墅接待各国使节,大厅中的精美雕刻也在无意当中进入了国际友人的视野。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