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至宋,江西道教的著名人物是陈景元,陈景元师从陈抟弟子张无梦,陈景元纳儒入道,著述颇丰,并对后世的理学大师二程思想,特别是人性论等思想的形成有较多的影响。
五代至宋,诞生了较多的道派,其中神霄派、天心派等在江西产生并传播到全国而有较大的发展。神霄派的创始人为南丰道士王文卿。神霄派以神霄玉清真王、青华帝君为宗师,以宋徽宗为“教主”,主张神权、皇权、政权合一,以五雷法、符箓、内炼为主要方术。靖康之变后,势力从上层转入民间并一直传到明代。天心派为宋代正一派的一支,以传授新符箓“天心正法”而得名,创始人为“天心初祖”饶洞天,创于北宋初年。饶洞天真传一系有朱冲素、游道首、邹贲、符天信、邓有功等。宋代江西名道尚有王若钦、留用光、刘烈、章哲、白玉蟾等。
元明两代龙虎山天师道有了较大的发展。元代从龙虎宗中分化出了玄教。玄教的开创者为张留孙。至元十五年赐号玄教宗师,授道教都提点,管领江北、淮东、淮西、荆、襄道教事,佩银印。这意味着玄教作为一个道教派别的诞生。张留孙之后,吴全节、夏文泳、张德隆、于有兴相继掌教。玄教在教义上几乎没有创新,建树不大,特色不显,对政治过度依赖,下层信众基础不固,故存世不长。玄教人才绝大多数来自于龙虎山。它虽托于龙虎宗,但因其较高的政治地位而有相对的独立性。玄教因其政治上尊崇显贵而壮大了龙虎山天师道的势力,对促进正一道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皂宗是道教灵宝派发展到以 皂山(位处临江军清江县,今樟树市西南)崇真万寿宫为传播中心时代的别称。 皂山从隋唐开始才有比较明确的记载。宋代是其发展的高峰,明代嘉靖之后趋于衰亡。本成果利用多种文献和作者实地考察新发现的多块碑刻,翔实地考述了其历史。玉笥山道教在宋元时期较为兴盛,其他时期则涨落互见。在道术上,以灵宝派为主,但高道不太多,法脉传承不甚清晰。
虽然江西道教以正一道为主,但也不能忽视全真道在江西的传播,既有的成果注重于正一道,对全真道在江西的传播研究不多,本成果在这方面有所加强。全真道追认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为全真三祖之一。他在唐末举进士后游历江西庐山等地,当在江西有传法活动。白玉蟾是金丹派南宗第五祖,曾多次到过江西,对江西道教有较大的影响。例如,他对净明道影响巨大,被清代净明派尊为法师,列入《净明宗教录》中。南宋时期,袁州宜春(今江西萍乡)人李简易对内丹和全真道有贡献。宋理宗绍定六年,武宁县顺义乡人章哲自湖北武当山学全真道归来,辟荒结庵修炼于太平山,招收弟子,创立玄门广惠派。死后肉身不坏并保存至今,现在江西武宁太平山佑圣宫中。这可能是江西境内出现的最早的全真道派。类似的例子还有李明良。元初,南宗嫡系李道纯的弟子赵道可来到江西隐修。元初活动于江西地区的全真道士还有金志扬、桂心渊等。其中,金志扬对江西全真道的发展影响极大。金志扬还有徒裔劳养素、郭处常、李西来、张天全、方方壶等,这些人在南昌、九江、上饶、萍乡一带活动,有一定的作为。其中方方壶值得关注。元代活动于江西的全真道还有李珏至陈致虚一系,代表性人物有赵友钦、余希圣、王道渊、陈致虚等。刘渊然被净明道尊为第六代祖师,但兼学全真道,是全真道长春派创始人。明代晚期,以龙门派为代表的全真道开始积极活动,影响日广。南昌人曹还阳于万历丁亥年得李虚庵全诀全法,成为本支脉龙门派第七代祖师、白云观传戒律师,于万历甲午年初度伍守阳,万历壬子年授伍守阳全道。伍守阳为内丹伍柳派的创始人。明末龙门派道士孔常桂,号玄微,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七代后裔,长期隐居南昌西山修道,传有弟子岑守静、徐守诚等多人,形成龙门支派之一。清初,在异族入侵,改朝换代的时代背景下,相当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遁入道教,尤其是全真道。江西遗民加入全真道者也不少。除了龙门派道士石嵩隐、王常月弟子程谔山隐于庐山、徐守诚居南昌西山修炼弘法外,还有柳冲虚及其所发展的伍柳派的成熟、傅金铨的内丹思想。清末,内丹家黄裳为弘扬中派思想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总体而言,江西全真道势力弱小,宫观较少,规模较小,无法与正一道相抗衡,道法深受正一道的影响。
从与政治的关系来说,清代道教的衰落是每况愈下,最终重新回到道教早期的民间宗教的境地。这一方面是由于清朝贵族对道教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天师在学识、政治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高道中也只有娄近垣一个。不过,从净明道的传播、普及来看,正一道继续渗透到民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之一。
近代从鸦片战争以来,人们从器物层面开始学习西方,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失败后转而关注传统文化,甚至把落后归咎于传统文化,这样一来,作为传统文化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的道教,其生存所依赖的文化环境,逐渐丧失,道教逐渐从雅文化中淡出,在社会下层中则继续不绝如缕地艰难地生存着。六十一至六十三代天师曾经为改变这一境地做出了具有一定成效的努力,尤其是六十三代天师在台湾的活动,对道教的发展是有贡献的。1949~1979年,道教在中国大陆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道教活动得以恢复。近二十年来,龙虎山大上清宫、西山万寿宫、庐山仙人洞、玉笥山、麻姑山、上饶三清山、铅山葛仙山、赣州玉虚观等已部分或全部修复,多数已开展宗教活动。各地道教协会相继建立,对道教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总体看来,江西道教虽然在民间有一定的生命力,但对政治的依附性很强,得到政治支持就有较大发展,否则就衰落停滞。不过,应该看到,江西道教在过去为中国道教作出了巨大贡献,历史文件底蕴深厚,富有发展的潜力,在未来当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 class="a2">收藏浙江大学孔令宏教授主持完成的《江西道教史》(项目批准号为08FZJ001),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韩松涛。
江西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江西道教的发展与中国道教的发展基本一致,但有自己的特点。本成果把后汉三国当做江西道教的酝酿时期,魏晋南北朝当做江西道教的起源时期,隋唐五代作为江西道教的发展时期,五代至宋为江西道教的转型时期,元明两代为江西道教的大发展时期,清代为江西道教的衰落期,并认为当代江西道教正在复兴。
江西道教起源较早,在张陵创教前,江西已经有较多的神仙传说,其中一部分影响了后代道教的发展,甚至有的影响绵延至今。本成果选取了贵溪鬼谷山鬼谷子、南城麻姑山麻姑、宁都金精山张丽华、南昌青云谱的梅福等四个至今仍有影响的地方和人物进行了叙述。
天师道龙虎宗是江西道教传承的重要宗派,也是江西道教研究的核心内容。天师道创始人张陵在蜀地创教前,在包括江西在内的东部有一定的活动。本成果对南北朝至唐五代张陵在东部的事迹传说进行了分析,对张陵在东部,包括江西、浙江、江苏等地活动的可能性进行了推测。张陵、张衡、张鲁父子三人递传天师道,张鲁曾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权。本成果利用新发现的资料对张鲁的卒年进行了新的论证。天师道在张陵的第四代孙张盛时传到江西龙虎山,这仅见于《汉天师世家》,正史中并无记载,学术界也基本上不认可这一说法。本成果对此进行了辨析,丰富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张鲁以后至晚唐龙虎宗兴起,一般认为中间约800年间张天师一系缺乏史料,本成果对这一段的史料进行汇合和梳理,提出了张鲁以后,张天师子孙分散于三地的新观点。通过对天师子孙活动踪迹的追寻,认为张天师子孙分散于北方、四川和江南三地。唐代以来,龙虎山一系天师后裔脱颖而出,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尤其在北宋获得了朝廷的重视与支持,为此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元明两代达到发展的高峰,清代因得不到政治支持而陷入衰退。龙虎山天师道在清末至近代的活动,目前的学术成果中讨论不多。本课题对此用较多的篇幅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晋代许逊实有其人,但其事迹许多是后人增益的。本成果分析了许逊与吴猛的关系,分析了许逊与吴猛在孝道信仰中位置转换的历史过程。同时,利用史传资料对许逊所任旌阳令之“旌阳”所在地进行了考证,利用晋代的察举和九品中正制等制度对许逊的出身进行了新的论证。本成果总结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唐代以来本为民间信仰的许逊信仰,在胡慧超等人努力下,与信奉日、斗、月三王的孝道派结合,形成了新的孝道信仰,并逐渐向道教靠拢,至南宋时的净明道而完成这一转变过程,至元代而达到发展的高峰,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对江右商帮和民间的闾山夫人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净明道的研究,学术界目前仅探讨到刘玉为止,对刘玉之后的发展一笔带过,对净明道与江西商业文化、闾山夫人教的关系缺乏探讨,本成果填补了这一空白。刘玉之后,净明道的掌门人相继为黄元吉、徐慧。此外,净明道的重要代表人物还有朱思本、赵宜真、刘渊然、邵以正、朱权、朱良月等。进入清代,徐守诚、周德峰、胡之玫等人对净明道的发展均有贡献。清朝,净明道及万寿宫的影响日益增大。随着万寿宫的广泛兴建,许逊信仰得以深入人心,成为民俗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一种民间崇拜,闾山派是由巫术与许逊崇拜、陈靖姑信仰、正一道法术、世俗化的印度瑜伽术等交融而成的民间道教宗派,广泛流传于我国南方的江西、福建、浙江、广东等省。
唐代邓紫阳开创了北帝派。本成果对六朝时期北帝大法的道经、邓紫阳及其后人的事迹进行了考订,并对北帝大法在唐代以后对神霄派、天心派、净明道、地祇法等的影响作了探讨。此外,在唐代, 皂山、玉笥山的灵宝派、葛仙山的葛玄葛洪信仰、庐山等地都有道教的活动痕迹。道教还与风水术有关,相传风水两大派之一的江西派的多名传承人与道教有较多的关联。
五代至宋,江西道教的著名人物是陈景元,陈景元师从陈抟弟子张无梦,陈景元纳儒入道,著述颇丰,并对后世的理学大师二程思想,特别是人性论等思想的形成有较多的影响。
五代至宋,诞生了较多的道派,其中神霄派、天心派等在江西产生并传播到全国而有较大的发展。神霄派的创始人为南丰道士王文卿。神霄派以神霄玉清真王、青华帝君为宗师,以宋徽宗为“教主”,主张神权、皇权、政权合一,以五雷法、符箓、内炼为主要方术。靖康之变后,势力从上层转入民间并一直传到明代。天心派为宋代正一派的一支,以传授新符箓“天心正法”而得名,创始人为“天心初祖”饶洞天,创于北宋初年。饶洞天真传一系有朱冲素、游道首、邹贲、符天信、邓有功等。宋代江西名道尚有王若钦、留用光、刘烈、章哲、白玉蟾等。
元明两代龙虎山天师道有了较大的发展。元代从龙虎宗中分化出了玄教。玄教的开创者为张留孙。至元十五年赐号玄教宗师,授道教都提点,管领江北、淮东、淮西、荆、襄道教事,佩银印。这意味着玄教作为一个道教派别的诞生。张留孙之后,吴全节、夏文泳、张德隆、于有兴相继掌教。玄教在教义上几乎没有创新,建树不大,特色不显,对政治过度依赖,下层信众基础不固,故存世不长。玄教人才绝大多数来自于龙虎山。它虽托于龙虎宗,但因其较高的政治地位而有相对的独立性。玄教因其政治上尊崇显贵而壮大了龙虎山天师道的势力,对促进正一道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皂宗是道教灵宝派发展到以 皂山(位处临江军清江县,今樟树市西南)崇真万寿宫为传播中心时代的别称。 皂山从隋唐开始才有比较明确的记载。宋代是其发展的高峰,明代嘉靖之后趋于衰亡。本成果利用多种文献和作者实地考察新发现的多块碑刻,翔实地考述了其历史。玉笥山道教在宋元时期较为兴盛,其他时期则涨落互见。在道术上,以灵宝派为主,但高道不太多,法脉传承不甚清晰。
虽然江西道教以正一道为主,但也不能忽视全真道在江西的传播,既有的成果注重于正一道,对全真道在江西的传播研究不多,本成果在这方面有所加强。全真道追认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为全真三祖之一。他在唐末举进士后游历江西庐山等地,当在江西有传法活动。白玉蟾是金丹派南宗第五祖,曾多次到过江西,对江西道教有较大的影响。例如,他对净明道影响巨大,被清代净明派尊为法师,列入《净明宗教录》中。南宋时期,袁州宜春(今江西萍乡)人李简易对内丹和全真道有贡献。宋理宗绍定六年,武宁县顺义乡人章哲自湖北武当山学全真道归来,辟荒结庵修炼于太平山,招收弟子,创立玄门广惠派。死后肉身不坏并保存至今,现在江西武宁太平山佑圣宫中。这可能是江西境内出现的最早的全真道派。类似的例子还有李明良。元初,南宗嫡系李道纯的弟子赵道可来到江西隐修。元初活动于江西地区的全真道士还有金志扬、桂心渊等。其中,金志扬对江西全真道的发展影响极大。金志扬还有徒裔劳养素、郭处常、李西来、张天全、方方壶等,这些人在南昌、九江、上饶、萍乡一带活动,有一定的作为。其中方方壶值得关注。元代活动于江西的全真道还有李珏至陈致虚一系,代表性人物有赵友钦、余希圣、王道渊、陈致虚等。刘渊然被净明道尊为第六代祖师,但兼学全真道,是全真道长春派创始人。明代晚期,以龙门派为代表的全真道开始积极活动,影响日广。南昌人曹还阳于万历丁亥年得李虚庵全诀全法,成为本支脉龙门派第七代祖师、白云观传戒律师,于万历甲午年初度伍守阳,万历壬子年授伍守阳全道。伍守阳为内丹伍柳派的创始人。明末龙门派道士孔常桂,号玄微,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七代后裔,长期隐居南昌西山修道,传有弟子岑守静、徐守诚等多人,形成龙门支派之一。清初,在异族入侵,改朝换代的时代背景下,相当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遁入道教,尤其是全真道。江西遗民加入全真道者也不少。除了龙门派道士石嵩隐、王常月弟子程谔山隐于庐山、徐守诚居南昌西山修炼弘法外,还有柳冲虚及其所发展的伍柳派的成熟、傅金铨的内丹思想。清末,内丹家黄裳为弘扬中派思想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总体而言,江西全真道势力弱小,宫观较少,规模较小,无法与正一道相抗衡,道法深受正一道的影响。
从与政治的关系来说,清代道教的衰落是每况愈下,最终重新回到道教早期的民间宗教的境地。这一方面是由于清朝贵族对道教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天师在学识、政治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高道中也只有娄近垣一个。不过,从净明道的传播、普及来看,正一道继续渗透到民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之一。
近代从鸦片战争以来,人们从器物层面开始学习西方,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失败后转而关注传统文化,甚至把落后归咎于传统文化,这样一来,作为传统文化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的道教,其生存所依赖的文化环境,逐渐丧失,道教逐渐从雅文化中淡出,在社会下层中则继续不绝如缕地艰难地生存着。六十一至六十三代天师曾经为改变这一境地做出了具有一定成效的努力,尤其是六十三代天师在台湾的活动,对道教的发展是有贡献的。1949~1979年,道教在中国大陆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道教活动得以恢复。近二十年来,龙虎山大上清宫、西山万寿宫、庐山仙人洞、玉笥山、麻姑山、上饶三清山、铅山葛仙山、赣州玉虚观等已部分或全部修复,多数已开展宗教活动。各地道教协会相继建立,对道教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总体看来,江西道教虽然在民间有一定的生命力,但对政治的依附性很强,得到政治支持就有较大发展,否则就衰落停滞。不过,应该看到,江西道教在过去为中国道教作出了巨大贡献,历史文件底蕴深厚,富有发展的潜力,在未来当能取得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