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反思中国外交政策研究中的思维定式
在线阅读 收藏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不仅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对外战略思想、外交政策和策略方针,全面提升了中国的战略影响力和制度性权利,有力推动了国际格局朝着和平、稳定、公正和更加有利于世界发展繁荣的方向演进。中国外交亦因此变得更加主动、进取和成熟,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

回首四十年的中国外交历程,本文以为,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外交界形成的一系列思维定式(thinking set)对其后25年的中国外交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研究的角度而言,这些思维定式在一定条件下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这一时期对外政策的目标、实质与趋势。然而,随着中国对外政策基本目标和指导原则这一关键外在条件的变化,这些思维定式是否还能准确反映并帮助我们认识和解读中国的对外政策,就有了反思和讨论的必要。

本文认为,中国外交政策自2010年夏中日“扣船事件”开始出现重大调整,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这一调整持续三年多,止于2013年10月召开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在这次由全体中央政治局常委出席的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阐述的未来5~10年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指导原则如下:服从和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努力使周边同我国的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习近平主席总结指出,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为我国的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使我国的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2337805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有了方向性和原则性的调整,甚至吹响了中国外交全面改革的号角。在这个背景下审视中国外交政策研究中的思维定式,就显得非常必要。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