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的角色定位
在线阅读 收藏

国际体系设定了国际关系行为体互动的基本环境与约束条件,其调整的方向、速度和路径深刻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基本面貌。进入21世纪之后,由于世界主要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新兴国家与传统力量中心相对崛起与衰落的态势加速,国际体系处于冷战结束以来较为显著的变动之中。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直接加剧了国际力量对比的调整,对既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也带来一定的压力。尽管危机已经过去十年,但是它给国际体系带来的冲击仍然存在,而且还会继续影响新兴力量与传统力量的行为与互动模式。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正是这一基本国策的实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改革开发的实施本身开启了中国全面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进程,而2008年之后中国开始与其他新兴国家一道力图推进国际体系的变革。

国际体系通常呈现总体延续和局部变迁的特点,体系核心构成要素保持着相当程度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但某些方面则会出现微弱或显著的变化。当然,在某些时期,体系的变迁性可能超越延续性,从而导致体系的转换和更替。长期以来,国际关系学界有关国际体系的讨论一般从体系的格局或结构入手,而国际结构的状态通常根据“极”(polarity)——体系中实力接近或相当的主要大国——的数量来判断。这样一种判断抓住了国际体系的某一重要方面,具有简单明确的优点,但也忽略了体系的其他基本构成要素,无法准确反映体系的基本面貌。有鉴于此,本文将在简要回顾和评估有关体系调整的既有判断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国际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在推动国际体系和平变迁中的角色定位。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