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受制于冷战格局和国力局限,中国在拉美的建交国数量、经济联系程度和人文交往密度都处于艰难的起步阶段,中拉关系整体水平较低。直到中国开启改革开放进程,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拉关系也逐渐进入全方位发展的轨道。相较于40年前的情形,中拉关系最大的转变是双方的合作领域更加宽泛、合作已经提升至整体合作与机制化的水准,合作的自主性与国际影响也在初步显现。这种转变主要来自双方内部取得的巨大进步、相似的发展理念以及对全球治理机制的深度参与。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外交在拉美地区得到较为显著的推进。这种进展不仅表现为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的扩大,也表现在中方连续发布两份对拉政策文件和中国—拉共体论坛等机制化进展,反映出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积累的经济能力和全球思考与行动能力。2014年,中国—拉共体论坛(以下简称“中拉论坛”)宣布建立标志着中国对发展中地区整体合作外交布局的完成。2015年1月,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规划(2015—2019)》和《中拉论坛机制设置与运作规则》两份文件,标志中拉双方整体合作的机制运作正式启动。2016年11月,中国政府发布第二份《中国对拉美和加勒比政策文件》,明确整体合作是中拉关系进入全面合作新阶段的重要内容。
中拉论坛是中拉关系迈入整体合作的重要标志,也是推进中拉整体合作的重要多边平台。整体合作意味着合作领域的全面性、合作对象的整体性以及合作水平的战略性。整体合作的进一步提升不仅需要中拉双方在各自内部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的议程,而且需要在国际体系层面维护好有利于内部改革的国际环境,增加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空间。中拉整体合作的路径调整应基于下述理念与原则:在协同地区、次地区和双边层面的机制时,须确立不同层次机制的工作重点与特色;鉴于拉美塑造议程能力相对较弱,中方在理念、机制和资金等多方面加强公共产品供给,确保对中拉整体合作的宏观引领与市场激励;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涵盖拉美的战略机遇,努力构建以发展战略对接、市场与社会参与、利益与风险共担为主要内涵的整体合作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中拉整体合作既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阶段性产物,也是中拉各自内部改革开放进程与双方辛勤培育的结晶,其未来发展也离不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和双方致力于共同发展的战略共识的不断巩固。中拉合作也是当前极富活力的南南合作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