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网络型产业,网络化、协同化、系统化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规模化经营、一体化运作、网络化发展是物流企业的内在要求,但目前普遍存在的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阻碍了区域物流的空间关联以及物流企业网络化经营的发展。目前,学术界基于空间视角对物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物流业的空间结构,主要分析物流企业在某一区域内的布局特征(千庆兰等,2011;曹卫东,2011;王成金和张梦天,2014),或通过计算区位熵等指标,分析区域物流空间布局的演化过程(沈玉芳等,2010;崔园园和宋炳良,2015),或通过物流枢纽节点的选择和辐射范围的分析来构建区域物流网络结构(关高峰和董千里,2013;刘荷和王健,2014;谢京辞和李慧颖,2015;李明芳和薛景梅,2015)。二是物流业的空间关联性,主要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物流业的空间相关性(Jing and Cai,2010;钟祖昌,2011;范月娇和王健,2012;谢守红和蔡海亚,2015),或基于引力模型绘制物流业的空间联系网络,进而分析网络结构特征(朱慧和周根贵,2015;唐建荣等,2016)。
已有研究表明中国物流业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但这些研究存在一些局限:一是空间计量方法所揭示的物流业空间关联性仅考虑了地理上的“邻近”效应,由此得出的政策含义往往局限于“局部”,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空间关联特征;二是均基于“属性数据”而非“关系数据”,难以刻画物流业空间关联的整体网络结构特征,也无法揭示“关系”的效应,而“关系数据”往往决定属性数据的表现,更具有分析价值。因为从关系地理和城市网络的视角看,一个城市发展好不好除了自身的条件外,更重要的是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和与其他城市的竞合关系。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以高铁为代表的现代交通工具的巨大进步,城市内部、城市间以及区域间的联系逐渐增强,使现代社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流动空间。目前在中国基本形成了一个等级制的城市空间网络,在这个复杂的网络中,城市的发展本质上取决于各种权力的空间分配,权力越集中的城市,空间生产的能力越强,吸附资源的能力越强,辐射的范围越广,发展的可持续能力越大。这些城市就是常说的城市网络中的节点城市或者中心城市,而最高级别的便是国家中心城市。鉴于此,本章借助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来考察我国不同空间尺度下物流业发展的空间关联结构特征,这对于认识物流业发展规律、促进物流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