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其间所涌现的价值问题为中国价值论研究提供了契机。中国价值论研究从无到有,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一个显学。为进一步促进中国价值论研究和对中国价值问题的研究,助力与价值论研究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2018年7月20日“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价值论和价值问题研究”高层研讨会暨《价值论研究》首发仪式在上海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上海大学哲学系、上海大学价值与社会研究中心主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湖北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东华大学、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海军军医大学、湖南文理学院、光明日报社、《哲学动态》杂志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诸多科研机构、高校及媒体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党委书记余洋出席论坛并作开幕词。上海大学尹岩副教授代表上海大学教授、《价值论研究》主编陈新汉对到场的嘉宾表示欢迎并向大会提交会议报告。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价值论研究》主编孙伟平介绍了新书的宗旨及创刊过程。据孙伟平介绍,《价值论研究》是作为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的会刊出版的,杂志创刊是价值与社会研究中心同人共同筹谋的重要事宜,得到了学校、学部及哲学系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会政法分社副社长周琼代表《价值论研究》的出版单位到场祝贺并致辞,周琼指出,《价值论研究》是上海大学价值与社会研究中心与中国价值哲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编撰的专业学术集刊,也是价值论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平台。《价值论研究》既有关于价值哲学基础理论的探索,也有关于价值实践问题的解读;既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讨,也有对中外传统文化中优秀价值资源的发掘;既有对当今时代价值理论研究使命的剖析,也有对价值论如何介入社会生活,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反思。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会长、《价值论研究》编委会主任李德顺作主旨报告。李德顺教授回顾了中国价值哲学研究的历程,充分肯定了刘奔、李连科等前辈学者为当代中国价值论研究作出的贡献,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关于价值论和价值问题研究的收获与不足。李德顺教授说:“从国内国际来看,价值论研究40年赶上了国内国际重大的历史机遇,当前正是研究价值思维、价值观的时代,令我们大有可为。价值论研究一直缺乏基地,现在时机成熟,上海可以成为中国价值哲学研究的重镇。我们出版这一本《价值论研究》作为我们学会的会刊,我相信我们是可以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的。”
在主题发言中,北京师范大学韩震教授分享了他关于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反思。韩震教授认为目前关于核心价值观研究存在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要随时代的发展继续凝练。中国人民大学马俊峰教授在题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与当代中国价值观转变”的会议发言中强调:“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不是马克思那时就创立的,是后世的马克思主义者建立起来的,其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是骨干队伍在这些年所作的贡献,使我们在国际上得到很大程度的承认、有了很大的影响。”湖北大学江畅教授强调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研究的重要性。他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价值哲学研究的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初步形成了中国的价值论体系,以李德顺老师的价值论著作为代表,中国学术领域形成了很多关于价值论研究的著作,特别是关于价值概念的讨论有很多重要的学术成果。二是从现实的角度,价值论的研究推动了中国人民对价值问题的自觉,推动了中国对价值观、价值体系构建的自觉,不仅如此,对世界也有很大意义,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共同价值’等观念的提出,不仅对中国现实的影响很大,而且深刻改变了中国的现实。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最大的变化就是观念的变化,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价值观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认为我们当前的价值观研究需要从中国传统思想中吸收理念,也需要对传统社会中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观念进行认真反思。”西北政法大学刘进田教授代表西北政法大学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对《价值论研究》的创刊表示祝贺,刘进田教授认为:“中国的价值哲学和中国传统价值哲学不同,和西方的价值哲学也不同,因为它反映和表征着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特征。”复旦大学冯平教授从现代化转型的角度阐述了关于中西价值论研究之比较的哲学思考。冯平教授称:“这40年,我们无愧于我们的这个学术研究,终于把这样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变成国家的一种很普遍的被接受的思想或者说思维方式,这一点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我关注的论题是从中西哲学比较这样一个维度上来展开,就是价值哲学之所以诞生,实际上是跟一个现代化转型连在一起的。其一,现代化转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个体成了一个主体,然后才有一个选择,一个价值选择,有选择才有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那么价值问题才是值得研究的,当我没有选择的时候,其实价值问题是你无从研究的,也不可能提出来。所以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我们在这样一个转型中,我们依然是在途中,就是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和对他权利的保护,这应该是现代国家的一个题中之义。其二,价值的研究在中国的哲学范式的转变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的研究突破了原来马克思主义,就是苏联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那样一个范式,就主要是价值论的这个研究,将来人们写哲学史,写中国这一段哲学发展史的时候,价值论一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题为“找回中华民族的价值自我”的会议报告中,东北师范大学胡海波教授介绍了中国价值哲学学会的“特殊”身份和角色,总结和展望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价值哲学主要贡献和未来发展的学术愿景。胡海波教授认为:“哲学本身就是价值哲学。如果按照国内哲学家关于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理解,对价值哲学的理解也就有所不同。如果哲学是关于世界知识体系的理解,价值及价值哲学关系的问题,最多只能作为一个部门哲学来承担,不能作为哲学的总体和主体的意义存在,他对哲学的参与只是部分性的;如果哲学就是价值哲学,研究价值哲学或者直接研究价值理论的科学家们,他们就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理论的,而且通过这种理论去直接参与社会现实。对于前者而言,价值哲学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凸显了人和主体在这个思想和实践当中的重要性,这一研究有它独特的意义。对于后者来说,价值哲学的哲学家所承担的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理论的工作,它关乎哲学和现实的直接联系。无论在哪一种哲学观当中,哲学家的身份都较特殊。因此在对哲学多重、多义的理解中,中国价值哲学学会的身份和角色都是十分重要的。”上海社会科学院何锡蓉教授则谈了她关于“哲学的伦理转向及其对中国哲学的意义”的基本思想。她认为,关于价值论的研究领域、范围,既要放大,也要缩小。前者是说在哲学这一分类中可以继续放大研究;后者是说价值论研究还是要框进哲学这一领域中的,还需要继续聚焦。在国际对话上,也可以把中国的价值论研究推广到国际上去,把世界关于价值论研究的前沿也介绍到中国。
中国政法大学文兵教授在题为“马克思早期思想的转变与二元对立的思想展开”的报告中指出:“从马克思早期宏大抱负‘建立法的形而上学’入手,提出以下对立。一是法律本质和现实法制的对立;二是政治、国家、市民的对立,司法自制与公权受限的对立。”上海大学尹岩副教授则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和反思了关于个人权利的问题。她指出:“在一个国家的公共领域里面一定应该有个人权利,有了个人权利,在这个国家当中,才有个人的利益。如果这样认识问题的话,那关于个人权利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在公共权力当中怎么样来保证和实现合理的个人权利,而不是私权和公权如何划清界限。”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唐志龙教授认为应从价值论的视角来研究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谈。一是增强民族文化主体性的价值,二是引领当代中华文化繁荣的价值,三是彰显世界文化多彩共生的价值。另外,上海社会科学院胡振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周中之教授和高慧珠教授分别作报告,题目为《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价值引领》《改革开放40年道德价值观念的变革》《价值论视域中的劳动幸福——对当前劳动论坛议题的思考》。东华大学贺善侃教授则从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的关系问题阐发了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邹安乐副教授从马克思主义的视域谈论新时代中的人民观,即“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上海大学张艳芬副教授则分析了在互联网时代中“晒”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评价活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李育书副教授谈论了黑格尔是如何理解启蒙的原则的。湖南文理学院周忠华副教授从价值观的角度讨论了民族自信的问题。
在会议的闭幕式上,孙伟平教授再次重申本次会议主题和召开的意图,并就下一期《价值论研究》的文章主题、基本内容等相关问题与参会的专家讨论,最后再次感谢光明日报社理论版主编曹建文、《哲学动态》杂志社主编贾红莲,以及上海大学哲学系杨庆峰教授、彭学农副教授、刘冰博士等全体与会学者对本次会议的支持。与会者一致认为,本次以“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价值论和价值问题研究”为主题的会议讨论热烈,在思想的互相碰撞中,我们更加感受到中国价值论研究的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与会者希望,《价值论研究》能为中国价值论研究领域搭建一个重要的学术平台,以上海为基地的中国哲学价值论研究能开启一个新的局面。
【责任编辑:沈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