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我国保险业的普惠金融创新
在线阅读 收藏

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等功能,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行业是与普惠金融高度相关的,一方面,保险业有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保障需求,其本身就是普惠金融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通过降低相关风险,保险还能促进普惠金融(特别是融资)的发展。

就我国的实践来看,保险机制在我国普惠金融体系中发挥着如下作用。第一,农业保险。依托财政补贴体系,精准补偿农业因灾贫困人口。与单纯的财政救济相比,多层次、差异化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既降低了投保人负担,实现了广覆盖,又提高了运行效率,放大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第二,普惠性大病保险制度。与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紧密衔接,针对困难群众建立起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特惠制”工程。第三,构建信用增级、资金融通、风险保障“三位一体”的普惠金融服务链。在业务上表现为:依托农业保险、借款人意外险,为农业小额贷款人提供贷款保证保险等信用增进类保险,通过从贷款链条中转嫁自然灾害、意外及信用风险,帮助农户更容易从银行获得小额贷款。第四,构建“保险+农产品期货”机制,通过提供普惠性的农产品价格保险,稳定农业生产者价格预期。除上述较为传统的保险普惠实践外,近年来,随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保险普惠产品也开始不断涌现,既包括持牌保险机构的互联网保险创新实践,也包括依托于互联网社群开展的网络互助型产品。

根据中国银保监会的数据,截止到2018年底,全国农业保险乡村服务网点已达36万个,协保员45万人,网点乡镇覆盖率达到95%,村级覆盖率超过50%。33家保险公司开展了农业保险业务,农业保险参保农户的数量已经达到2.1亿户次,承保农作物21亿亩,玉米、水稻、小麦三大口粮作物承保覆盖率超过70%。小额人身保险覆盖31个省份的1.1亿人,大病保险已覆盖10.5亿人。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