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是不断走向本土化的历程,而西道堂是伊斯兰教本土化的成功实践者。这不仅体现在西道堂“以本国文化发扬清真教学理,务使本国同胞了解清真教义”的宗旨中,而且表现为创建人马启西及其后继者的宗教实践。马启西是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创始人中唯一秀才出身,并成功地把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开拓者。更为重要的是,西道堂自创建至今,虽经岁月变迁,政权更替,却始终顺应社会的发展,使自身发展与中国社会进步相适应。
西道堂创建至今的百年历史上,历任教长顺应社会进步需要,展现了各自的历史担当,赢得了西道堂教众和当地各民族的拥戴与认可。马启西奠定了西道堂的宗教和社会生活模式,走出了一条把伊斯兰文化与中国穆斯林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发展之路。他不仅是一位宗教领袖,而且是一位伊斯兰教在中国本土化的坚定实践者。
丁全功是西道堂第二任教长,受命于危难执掌教门,担负了承先启后、申冤昭雪的重任,其非凡的胆识和坚忍不拔、不畏权贵的精神为后人称道;其完美教门,至难中求至美、至苦中求至真的实践,赢得“光阴”高品的赞誉。
马明仁是西道堂卓有成就的第三任教长,“先生以天赋之才能,率领教生积极开展农、商、学、林、牧、副业综合性的发展,养精蓄锐,十年图治,修大寺、建道堂、立学校、扩乡庄,百废俱兴,百业俱臻”(见《马明仁教长传略》)。如果说马启西奠定了西道堂的发展之路,那么马明仁忠实地实践了这条道路,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6年继任第四任教长的敏志道,曾竭力辅佐马明仁振兴西道堂,在信众中以“存诚执敬,克己容物,无私行,行必为公,无私求,求必为公”的美德赢得人们的尊敬。敏志道在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任教长,率教众辞旧迎新,任新中国建立后甘肃省民委委员,省伊协副主任等职。
敏生光是1957年继任西道堂教长的。从那时起,为使西道堂人勇敢“重生”,并在社会变革中奋勇前行,他几乎穷尽身心,贡献了自己的一切。他自幼在西道堂大家庭中过着集体生活,并系统地接受了伊斯兰教传统经学文化教育,对西道堂怀有深厚的感情,对西道堂的历史和现状有着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他在西道堂中有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更可贵的是他始终以客观和求实的态度来对待西道堂在本土伊斯兰教中的存在和发展,在实践中坚持以适应社会进步为前提的原则。他先后发表的《刘智思想与西道堂》《历史上伊斯兰“乌玛”制度对西道堂的影响》《发扬穆斯林经济文化传统,走向21世纪》等文章,是对西道堂整体认识的代表性论述。敏生光是一位阿訇出身的宗教团体领头人,又是一位参政议政的积极建言者,还是一位长于经学,颇具学术功底的研究者。在他身上体现出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相融的特质,体现的是爱国与爱教各美其美、终极一致的大局精神。在他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位虔诚信仰的伊斯兰教团体的领袖、一位坚定的爱国者和钻研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缩影。
《西凤论稿》是敏生光自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弘扬伊斯兰教正道、参政议政、学术研究和对相关历史回顾的一部综合性著作。内容涵盖伊斯兰文化的各个层面,现实感强,对一些问题的感悟和阐释独具匠心,令人回味。整体上看,这部书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以经训为主的宣教之道。书中的“经学撷英”部分,重点阐述了伊斯兰教维护正义的和平观,敬主顺圣、传承圣教的历史观,求学上进、两世兼修的人生观,继往开来、全美五功的功修观,虔守正信、阐扬文化的知识观,学法守法、益济社会的法律观,学习穆圣、弘扬美德的伦理观,弘扬圣教、促进团结的大局观,完美信仰、实现人生价值的奋斗观,等等。所探讨的内容,处处体现出伊斯兰教的核心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第二,学术研究探新路。作为一名宗教团体的负责人,学术研究本不应是分内之事,但敏生光继承伊斯兰教重视知识的优良传统,身体力行地在学好经学的同时,对伊斯兰学术研究给予热情的关注。在他看来,伊斯兰本身的知识是每一位信仰者的立身之根,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立身之形,二者对中国穆斯林来说不可或缺。因此,他的研究视野与成果延展到刘智思想与西道堂、伊斯兰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回族教育等历史回顾及现状思考、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等诸多方面。他应邀参加了改革开放以来很多重要的伊斯兰教学术会议,并以教职人员的身份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在提高自己理论水平的同时,展示了一名教长的学识和风采,受到学术界的尊重,与很多教内外的知名学者成为好友,而这在中国伊斯兰教界并不多见。敏生光的研究中还特别注意根据自身所处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与当地汉、藏等族人民保持和睦相处的友好关系。他在研究成果中强调,只有对同处一地的不同宗教采取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彼此尊重、友好相处的态度,才能保持与当地社会的稳定,才有可能发展经济文化,促进各民族走共同繁荣的光明之路。由此也显示出敏生光学术研究的现实价值。
第三,参政议政献良言。敏生光先后担任甘肃省政协委员、常委,甘南州政协常委,临潭县政协副主席等职。在任期间,他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建言献策,为推动甘肃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发挥作用。书中就宗教与社会相适应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发扬伊斯兰教优良传统、推进“以德治国”、发挥宗教作用、造福社会大众、加快实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大开发等接地气、符合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的诸多举措,提出深思熟虑的对策和建议。他积极主动地发挥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职责,赢得人们的赞赏和尊重,使人们对一名宗教界委员有如此的大局观和广阔的视野由衷地敬佩。
第四,历史为镜显真情。敏生光是一位厚道而又重情义的人,书中对危难之中提供过帮助的领导和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的相关部门,有着深情的记述。麦加朝觐、中亚纪行是其“历史钩沉”部分的重点阐述,不仅细微地描绘朝觐的点点滴滴和深刻的感悟,而且将朝觐履行的功修提升到“两世吉庆”的高度来诠释。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之行,使敏生光对远离故土、坚守信仰的东干族穆斯林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在书的字里行间寄托着发自肺腑的同胞情感。历史回顾也是敏生光审视以往岁月的真实写照。
敏生光是我敬重的教长、学者、长者,自我20多年前涉足西道堂研究开始,便与他有了更多的交往,从他身上体现出的是中国念经人为“两世”奔波的虔敬和艰辛,同时我也见证了西道堂在敏生光带领下不断走向进步与发展。今天的西道堂信众,无论身居何处,在社会生活中何种身份,无论富贵还是贫穷,对敏生光的感情始终浓郁,对西道堂的感情始终如一,对民族的感情始终真挚,对祖国的感情始终深厚。这凝聚成为西道堂处世立身的最大特征,敏生光则是这种凝聚精神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西凤论稿》记载了敏生光的心路历程,记载了一个念经人对所处社会的认识和感悟,其核心点是弘扬正道、适应社会、服务大众。《西凤论稿》面世之际写下这段文字,不是“序”,而是表达自己对西道堂的一种情感和对敏生光的一份敬重。
[本文载于《西凤论稿》(宗教文化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