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要介绍了三部分内容:1.“十一五” 期间, 作为文化遗产事业主体的文物系统的经济产出是对其财政拨款的4.4 倍(如按2008年蓝皮书算法, 则为6.5 倍), 而且, 文物系统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在“十一五” 期间仍然在增大。从这个较长阶段、较苛刻的总体测算来看, 文化遗产事业不是财政的包袱, 而是社会、经济效益兼备和“投入小、产出大”、“利在当代、益及后代” 且能拉动关联产业增长的公益性事业。2.全国文物旅游发展的成果, 主要从本章内容体现: 文物系统对国民经济贡献的“大头” 来自于其间接经济贡献, 而这种贡献的“ 大头” 又来自于文物旅游。“十一五” 期间全国文物旅游收入1776.3 亿元占全国观光旅游收入的9.2%,其对国民经济贡献888.2 亿元占文物系统对国民经济全
部贡献的82.1% 。3.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包含大量文化遗产, 保守估算, “十一五” 期间由这些文化遗产资源所贡献的观光旅游收入增加值接近千亿。
苏杨: 1971年生,环境科学博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管理世界杂志社副总编辑。自2002年进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以来,在人口、资源、环境及自然文化遗产领域主持完成一系列课题,其中国家公园领域的课题11项、著作4本。2015年后,担任国家发改委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评审专家组成员、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首席专家。 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口、资源、环境政策。近五年参与和主持的研究课题包括:“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研究”、“流动人口管理体制研究”、“环境与健康管理体制机制调研和评价”、“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定量研究”、“中国文化遗产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等。在《管理世界》、《改革》、《人口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中国环境科学》、《经济学动态》、《自然资源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在《人民日报》、《中国发展观察》、《光明日报》、《中国改革》等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出版了《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中国流动人口管理报告》、《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研究》等著作。作为主要完成人获中国发展研究奖特等奖、一等奖多次。
孙业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副院长,管理系主任、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高访客座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副主任委员,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旅游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管理科学学会旅游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生态文化协会理事,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专家,以及《旅游学刊》副主编,Tourism Management和Journal of Heritage Tourism编委等。致力于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乡村旅游、遗产与文化旅游、可持续旅游、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以及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青年项目、文化和旅游部项目、农业农村部相关项目等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9部;曾获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科学研究贡献奖”、文化和旅游部优秀研究成果著作类二等奖、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