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地广人稀、群众信访成本高等问题,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监委转变信访工作方式方法,在全区旗县级以下纪检监察机关探索开展“上访变下访”活动,推动基层纪检监察机关从坐等“上门”变为主动“敲门”,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纪检监察信访工作就在身边。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监委把“上访变下访”作为化解基层信访矛盾的一项尝试,制定印发《关于在全区旗县级以下纪检监察机关开展“上访变下访”活动的通知》,明确目标任务、工作举措,确保将矛盾化解在“家门口”。在自治区纪委监委的全力推动下,全区旗县级以下纪检监察机关重心下沉、关口前移,着力排查化解一批信访积案,解决一批信访突出问题。据统计,自“上访变下访”活动开展以来,全区旗县级以下纪检监察机关共下访5205批10320人次,排查问题线索4778条,解决信访问题2585件次,息诉罢访2271件次,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资料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年9月7日第3版)
评析: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第三大省级行政区,地广人稀,很多地区保留着蒙古族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当地群众上访费时费力,成本很高。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监委结合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实际,探索开展“上访变下访”活动,因地施策,方便群众,改变了以前反映问题需要跑几十里路的高成本上访现象,把问题解决在家门口,也使得上访关口前移,有效地防止了矛盾激化、风险升级,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点赞称道。群众反映问题,最怕“石沉大海”,得不到妥善解决。通过做好干部下访“加法”,实现基层群众上访“减法”,推动信访举报工作从被动守责到主动履职的转变,使矛盾纠纷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于初始,体现了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宗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是在中央纪委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关怀支持下成立并成长起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端专业化智库。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由常务副院长牵头的廉政研究协调领导小组。2009年12月,中国廉政研究中心挂牌成立,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常务副书记何勇和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陈奎元共同揭牌。中心理事长一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担任,现任理事长为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王京清。中国廉政研究中心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门类齐全、高端人才集中的优势,吸纳院内外97位学术功底深厚、理论思维突出的专家学者和反腐败经验丰富的实务工作者担任理事,70%以上的理事具有高级以上职称,其研究领域涉及经济、政法、社会、历史、国际等多个学科。中心紧贴实践,组织专家到31个省(区、市)和10多个中央部委经常性开展国情调研考察活动,先后完成“中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绩效测评研究”“各国反腐败体制机制比较研究”“中外预防和打击腐败措施比较研究”“事业单位防治腐败研究”等200多项重大研究任务,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的优秀成果,出版《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反腐败体制机制研究》《王阳明廉政思想与行为研究》等著作20余部,撰写研究报告170多篇,70多篇获得中央领导批示。2013年以来,中心问卷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曾4次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全会上采用。2011年以来,中心每年向社会发布《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反腐倡廉蓝皮书),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并迅速成为有影响力的图书品牌,是国内外读者了解中国反腐倡廉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展的重要科研平台。中国廉政研究中心连续举办12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论坛”,还举办了2届“中欧廉政智库高端论坛”和4届“中国基层廉政研究论坛”,在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永州市、四川省广元市和大竹县、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贵州省铜仁市、福建省龙岩市、陕西省安康市、浙江省余姚市等地建立了廉政调研基地,与北京市、青岛市、厦门市等地以及国家电网、京东集团等企业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中心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合作,主动“走出去”,不断拓展合作渠道,积极与国(境)外相关机构进行交流合作,先后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术考察,走访反腐败行政机构、议会、法院、检察院、审计院、反贪局、高校等,已经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中心地址和联系方式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电话兼传真:+86(010)85195127邮箱:jiangly@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