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作为中共决策层的集中讨论课题,会议上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提出并部署“文化兴国”战略,这为我国文化贸易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下,文化越来越凸显其软实力,成为评判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具有五千年底蕴的中华文化“走出去”,逐步由传统的国际交流、对外宣传,让各国了解中华文化的社会功能,向依托项目合作、文化贸易等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化,成为提升我国文化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载体。
贯彻并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我国首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2011年在沪揭牌,其前身是成立于2007年的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位于浦东外高桥保税区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采用“政府推动、企业运行”的运营模式,意在利用保税区内的特殊便利,以及上海推进多年的“四个中心”建设、进军“科创中心”的综合优势,通过政策扶持、资源集聚等方式,以及外汇管制、金融创新、投资便捷等创新举措,着力构建中华卓越文化“走出去”与国外优秀文化“走进来”的传播平台。截至2016年年底,基地已经集聚超过450家各类企业,入驻企业注册资本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外资超过3.7亿美元;目前基地正在努力搭建五个功能平台——国际文化贸易服务创新平台、展示推介平台、信息咨询平台、人才培训平台以及政策试验平台,旨在为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发展创造更为开放的环境与机遇,寻求新的探索与突破和四大专业贸易平台——国际艺术品交易平台、国际影音数据平台、国际影视后期制作平台和文化进口设备保税租赁平台。
与此同时,2011年北京国际文化贸易服务中心开建,该中心是由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管委会与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共同合作,以“园中园”的形式,建立起目前国内唯一依托空港设立的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园区由国际文化贸易企业集聚中心、国际文化产品展览展示及仓储物流中心、国际文化商品交易服务中心三个功能区域组成,并专门设立六个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贸易服务、行政审批服务、行业性专业服务上的“一站式”综合服务体系。2012年3月,文化部正式批准“北京国际文化贸易服务中心”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在北京的正式落户,符合北京担当“四个中心”建设中的“全国文化中心”,发挥首都文化示范作用,大力推进基地对于环渤海区域的辐射作用,构建互利共赢的文化贸易新格局。
继上海、北京之后,2014年1月,经文化部批准,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正式落户深圳;作为全国首个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深圳借助它蓬勃的科创力量和创意设计力量,以及高新科技、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优势,采用部、省、市合作框架下的“平台+园区”模式,以深圳市创意文化中心为基地运营单位,将基地八个专业平台、两个园区及集团内外文化产业服务资源链接起来,充分融合深圳文博会、文交会等国家平台的资源优势,将深圳急于转型的制造业赋予高附加值,力争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科技”、“文化+贸易”、“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文化+健康”的深圳基地建设与发展的品牌模式,形成完整的文化贸易服务链,致力于推动珠三角地区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此外,创建深圳基地,有利于完善对外文化贸易全国布局,是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举措,将发挥深圳毗邻港澳和东南亚的优势,建设我国与东盟和南亚发展文化经贸的“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