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融合视域下的编辑客体论
在线阅读 收藏

编辑活动是人类媒介信息产品生产传播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文化创构活动,在媒介信息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整体性媒介的生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编辑活动既具有鲜明主体性,也具有深刻的实践性,是一项具有鲜明的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的实践性文化创构活动。编辑客体作为编辑主体的实践对象,编辑主体作为编辑客体的主体存在,相互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推进着编辑活动的发展,拓展着人类媒介文化的实践空间。在研究编辑主体同时,编辑学界也很重视编辑客体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编辑客体论,包括对编辑客体的概念、作用、性质和发展等方面较为深入的认识。编辑学者靳青万曾指出:“编辑客体居于编辑五体的中心枢纽地位,是行为各体所采取的行动的总目标,各种编辑工作都是围绕着它而运转的,尤其是编辑主体工作的重心之所在,是一切工作的关键之关键。”71228229尽管学界对编辑客体研究也比较充分,但这些研究更多的是立足于传统媒介时代的编辑客体论。在媒介融合时代,作为编辑主体实践对象的编辑客体不仅形态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而且编辑客体的流通方式和变现方式都发生着深刻变革,需要用新的视野来看待编辑客体的变化。

编辑客体是相对于编辑主体的编辑活动构成。编辑学界对编辑客体的研究由来已久。编辑学者胡光清较早提出编辑客体概念,并进行了论述。在《论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一文中,他说:“编辑实践过程表现为一定的活动过程,就其性质而言,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主体和客体是构成这个过程中的两极,缺少其中的任何一极,不可能构成这个过程。主体和客体的‘交错点’是编辑实践,编辑实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71228230在谈到编辑客体内涵时,他认为编辑客体就是书稿和编辑程序。他说:“编辑客体的第一个规定在于,编辑客体与编辑主体相关联,书稿与其‘中介’编辑程序构成编辑客体。第二个规定是,编辑客体是编辑主体的作用对象,并指定了编辑主体活动的范围。”71228231从这一论述可以看出,胡光清是从编辑客体与主体作用关系角度来认识编辑客体范围的,明确地提出了编辑客体就是编辑主体的“作用对象”,两者是作用和被作用的关系。与胡光清同时探讨编辑客体的还有李荣生。他也从主体和客体作用关系的角度来认识编辑客体,只不过对作用对象的范围界定不同。他说:“所谓编辑客体,应该理解为编辑活动或编辑工作所直接施于的对象物。笼统地说,编辑活动是以人类的文化知识及其生产与消费为工作对象的。因此,作为反映人类文化知识成果的著作物、出版物,以及与此有关的著作物的生产者和出版物的消费利用者,即著作者和读(听、观)者,都是编辑工作的对象物,都是编辑客体。”71228232在这里,他从对象物的概念出发将编辑客体界定为著作物、出版物、著作者和读者四个方面。与这一认识相近的还有阙道隆。他认为,编辑客体就是“编辑主体施加影响和作用的对象物”,“包括信息、原稿、读者和作者”71228233。他说:“编辑对象是与编辑主体相对应的编辑客体,即编辑主体施加影响和作用的对象物。编辑对象包括信息、原稿、读者和作者。”71228234所不同的是,阙道隆提出了信息的对象性,并没有认同李荣生的出版物概念。两者尽管对象物的概念都很明确,但是对象物范围的界定大有不同。周国清在《编辑主体论》一书中全面地梳理了学界有关编辑客体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探讨了编辑主体和客体作用关系中的对应范围,提出了更具有系统性的编辑客体构成。他说:“笔者根据自己的思考,综合已有的相关结论,认为编辑客体就是指在编辑活动中与编辑主体相对的一切客观事物,即编辑主体可能的作用物,包括作者、文稿、读者、出版物(传播物)、编辑程序、社会文化环境、制度安排、法律法规、市场形态、物质条件等。”71228235这一论述明显是将编辑主体的作用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客体系统”。周国清说:“对照已有的关于编辑客体的认识与观点,这种概括明显把编辑客体的范围扩大了、层次提升了,特别是将编辑程序、社会文化环境、制度安排、法律法规、市场形态等因素明确提出来作为编辑客体。”71228236他认为,以更开阔的视野认识编辑客体,既是深化编辑主体研究的需要,也是把握编辑规律的客观要求。他说:“客体影响和制约主体,对主体发生这种影响和制约关系的外在条件、环境因素等理应纳入编辑客体的研究范畴。”这样做“更有利于我们以更开阔的视野从更广泛与深入的矛盾运动中来把握编辑活动及其规律,拓展了编辑学的研究领域,对于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的研究也更具有普遍意义”71228237。这一编辑客体范围拓展带来的问题,就是客体分类,既有读者和作者主体性的对象物,又有书稿和物质条件这样具有实在性的对象物,该如何区分呢?针对这一问题,周国清又提出了编辑客体的分类。他说:“编辑客体与一般客体最大的不同及其表现就是编辑客体属于精神客体和社会客体的范围,而且以精神客体为主。其中的社会客体主要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制度安排、法律法规、市场形态、作者、读者等方面,而精神客体主要指的是文稿、出版物(传播物)。”71228238杨焕章在认识编辑客体时同样提出了编辑客体的分类问题,认为编辑客体有两类:一是直接的编辑客体,即作者的作品;二是间接的编辑客体,即作者。他说:“编辑客体是编辑主体在编辑活动中实施作用的对象。编辑客体有两类。直接承受编辑主体作用的是作品,可以称之为直接的编辑客体。实际上,作品的背后是作者,作品是代表作者进入编辑活动并承受编辑主体的作用的。编辑主体与作品之间的联系,实质上是与作者的联系。作者只是通过作品作为中介才与编辑主体发生联系,参加编辑活动过程,承受编辑主体的作用。由于许多情况下作者并不直接出面进入编辑活动,所以称之为间接的编辑客体。”71228239与以上观点比较接近的还有吴飞的编辑客体论。在《编辑学理论研究》一书中,他专题论述了编辑客体的概念。他认为,编辑客体是编辑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具体包括反映文化精神、文化成果的各种作品,精神文化成果的载体——各类传播媒介,作者与受众。他说:“那么什么是编辑客体呢?我们认为编辑客体是指编辑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客观对象。因为在编辑实践活动中编辑客体和编辑主体之间存在相互制约、作用和影响的双向关系(大体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所以研究编辑实践活动,一定要研究编辑客体的情况。”71228240以上所述编辑客体的概念都具有多元论性质,更多的是从编辑主体和客体作用关系的角度来界定编辑客体的内涵和边界。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观点从客体作为“物”的属性角度来认识编辑客体,认为编辑客体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在《编辑五体论》中,靳青万从编辑主体实践对象的角度提出,编辑客体就是被编辑物,或者说是作品稿件。他说:“编辑客体即被编辑物,是编辑主体认识、工作行为所指向的客观对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作品稿件。”71228241他认为,编辑客体就是编辑作品,“包括了古今中外所有经过了编辑的作品”,“所有一切方面的作品,凡是经过编辑程序的,无一不包括在编辑客体之内。即使是那些由作者本人给自己的作品做编辑工作的,其作品也仍然属于编辑客体”71228242。在该书中,靳青万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编辑客体的概念与内涵、产生与发展、地位与作用、共性与个性、创新与变革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靳青万这一编辑客体概念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他强调编辑客体作为物的“客观实在性”。他在论述编辑客体概念时引用了《现代汉语词典》对客体的界定,即客体“哲学上是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他之所以将作者、读者排除在外,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是作用对象,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主体构成,并不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客观事物”。二是他的编辑客体概念是和编辑源体密切联系的。他认为“编辑客体,亦即被编辑物,或称编辑对象,是指来自编辑源体的,即将、正在或已经经过编辑主体制作的原创型作品”。71228243编辑源体是书稿的创作者,编辑客体则是“处于整个编辑制作程序中和之后的作品”71228244。与靳青万的编辑客体论一样,王振铎认为编辑客体不是作为主体性的人,而只能是实在性的客观事物。他从编辑活动构成要素的角度独辟蹊径地提出了编辑活动“六元”论,即作为主体元素的编者、读者和作者,和作为客体元素的文本、稿本和定本。他认为,文本即社会文化媒体的基本结构,是编辑活动的实践前提。稿本是指“著作者创造出来但尚未问世被社会认可的精神产品”。定本是指“经过编者审选整理校勘,完成加工,可以正式用于复制传播的‘底本’”。在《编辑学原理论》一书中,他指出:“以‘六元’构成的编辑活动,实际上是作者、编者和读者以‘媒体’〔稿本(+)定本(+)文本〕为中心,共同参与文化创构、文化积累和文化传播的生生不息的‘活动场’。”71228245由此可见,王振铎的编辑客体内涵就是与编辑活动主体元素相对应的客观对象元素——文本、稿本和定本。在他看来,文本、稿本和定本是编辑客体的三个基本元素。他说,文本是既有的社会媒体文化结构,“是编辑活动的实践前提”,是作者进行稿本文化创造的基础。他说:“社会文化的历史结构即原文本,是创构新文本的思想起点;社会文化的新文本,是编辑活动的实践目的。”71228246稿本是作者在文本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但尚未问世被社会认可的精神产品”。编本则是熔铸了编辑创造性劳动的可以被正式传播的媒介信息产品。他说:“编定本可以简称为‘编本’或‘定本’,也可叫‘宗本’或‘母本’。是经过编者审选整理校勘,完成修订,可以正式用于复制传播的‘底本’。简单说就是经过编辑工作而完成的发排稿本。”71228247在后续研究中,他又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编辑本质论,将文化缔构编辑观完善为编辑创造媒介论。他说:“编辑工作就是对人类精神文明成果进行鉴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遴选、整合,并作整体性提高,而后创造成新的媒介,传播文化于社会……对于编辑来说,任何既有的作品都是他创造媒介的零部件。新生代编辑把一切既有的文化产品都视为重新创造而需要开发的各种资源,通过全新的媒介技术,构成更新的媒介整体”71228248在这里,他完成了编辑客体元素从定本到媒介指向的转换。他认为,编辑活动的本质是创造媒介,媒介也就是编辑客体。在论述编辑客体概念的同时,王振铎还分析了编辑客体的特征。他认为,作为媒介的编辑客体具有历史性和动态性,它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变动不居的。在他看来,编辑客体的生成过程就是一个具体的由不同的对象元素转换生成的实践过程。从他提出的编辑客体的“三元”论来看,编辑客体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生成的过程,也是一个与编辑主体产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在编辑活动“六元”场域中,编辑客体完成“三元”转换生成的过程正是编辑主体创造媒介的过程。由上可知,编辑学界对编辑客体认识有不同观点,在编辑客体构成和范围界定更是见仁见智。总体上来看,在编辑客体作为主体“对象作用物”上学界认识相对一致,但具体到作用对象是什么,或者编辑客体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则认识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笔者认为,学界在编辑客体认识过程中存在狭义客体论和广义客体论两种倾向。狭义的编辑客体论将编辑客体仅仅指向书稿本身,并没有考虑融合传播环境下媒介形态的多元性、多样性。广义的编辑客体论将编辑客体延伸到作者、读者和社会制度等社会客体范围,尽管这些因素也具有编辑主体作用的对象性质,但是这种作用关系中编辑主体的施动性并不明显。比如,编辑主体和法律法规、社会文化环境的实动作用,更多的是一种被动映射关系。而且已经超越了编辑活动内部的范围,从而呈现编辑活动与外部社会的作用关系。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编辑客体是编辑主体开展编辑活动的实践对象和客观世界。广义上的编辑客体既包括编辑活动对象,也包括编辑主体所处的客观世界,如时代国别、社会关系、机构组织等。狭义的编辑客体主要指编辑活动的对象物,即编辑作品和编辑媒介物。编辑作品是由作者创造而需要编辑主体加工完善的没有定型的精神文化成果。编辑媒介物,是由编辑主体借助特定的技术手段协同其他社会主体而生成的各种传播媒介,如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

编辑客体具有历史变动性,是一定阶段编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编辑客体的主要构成,编辑媒介物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动性发展过程。编辑媒介物是特定符号模式的综合体现,是编辑客体的内容和载体形态的有机结合。编辑客体发展既依赖于编辑主体的创造性,也离不开编辑技术的创新发展。编辑技术,尤其是传播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在编辑客体的转换生成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编辑作品是编辑媒介物的基本构成,是实现编辑媒介组构的前提。编辑作品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为基础,同时渗透着编辑的创造性劳动,是二者协同作用的产物。编辑客体和编辑主体具有交互作用性。编辑客体离不开编辑主体的创造建构,是编辑主体实践创造的产物。同时,编辑客体也反作用于编辑主体,影响编辑主体的思想理念、知识构成、手段方法甚至思维方式,成为编辑主体不断发展和实现自我的重要力量。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