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融合视域下的编辑特征论
在线阅读 收藏

编辑活动特征研究始终是编辑学研究的重要命题。研究编辑活动特征,有助于认识编辑实践的基本规律。阙道隆在《编辑学理论纲要》中指出,编辑活动的特征研究是编辑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他认为,编辑活动具有选择性、加工性、中介性三大特征。他说:“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学术性)、创造性,是许多文化活动都具有的共性,而选择性、加工性、中介性,则是编辑活动区别于其他文化活动的基本特征。”71228302在谈到编辑活动的选择性时,他认为选择性是编辑活动与著作活动相区分的一个重要特征。他说:“编辑活动和著作活动不同,著作的任务是创造文化产品,编辑的任务是搜集、选择作者创造的文化产品,使其中有价值的部分能够向社会传播。”71228303与这一观点相同,有很多论者认为选择性是编辑活动的重要特征。潘树广在《编辑学》一书中也论述了编辑选择性特征,只不过他用的概念是导向性。他说:“编辑工作的导向性,首先体现在稿件的选择和组织的环节中。编辑部每天都收到大量自发来稿,采用哪些来稿,不用哪些来稿,都反映了编辑人员的政治倾向或学术取向,并影响着广大读者注意力的投向。”71228304张如法同样持这一观点,他不仅认为选择是编辑活动的重要特征,而且认为具有本质性意义。他说:“由于编辑出版物的基本性质属于精神产品,它对社会文化和人们思想状况及其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与影响能跨越地区国界和时代鸿沟,所以编辑的选择就事关重大,实质上是在肩负着一种历史的使命与社会职责。”71228305可见,将选择性作为编辑活动特征的学者不在少数。在谈到编辑活动的加工性特征时,阙道隆指出:“选择和加工结合在一起的,经过选择、准备向社会传播的作品,编者要进行修改加工或者提出修改的建议,使作品符合传播和复制的要求。修改加工是为了完善原作,不是另外创作一部新的作品。”71228306将加工性作为编辑活动重要特征的不仅有阙道隆,还有张如法等一大批编辑学者。张如法在《完善:编辑的一个本质含义》中指出,完善是“普遍的编辑规律”。他说:“如果上述‘完善’的编辑学定义能够成立的话,那么理所当然,世上不存在不需完善的待传播物,而要使传播物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就必须经过必不可缺的编辑完善工作程序……中外编辑出版实践都反复证明:完善是一种普遍的编辑规律。”71228307在这里,完善实际上正是加工的代名词。在谈到编辑活动的中介性时,阙道隆指出:“在文化生产过程中,编辑活动是联系文化产品的精神生产过程和物质生产过程的中介。作者的创作原稿经过编者的选择、加工,才能印刷、制作成具有物质载体的文化产品。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编辑活动是联系作者、读者(受众)的中介。发挥编辑活动的中介作用,才能使作者的创作与读者(受众)的需要相适应,才能保证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协调平衡。”71228308这里的中介性内涵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编辑是“原始文稿向出版物转化过程中的中介”;二是编辑是作者和读者的中介。为了更加强调这种中介性,刘光裕在进行编辑概念界定时反复强调中介性这一特征,他说:“编辑是在利用传播工具的传播活动中,处于作者和读者之间进行的种种出版前期工作。”他认为,中介性是编辑活动社会性的重要特征,也是编辑本质属性的要义。他说:“‘处于作者和读者之间进行的。’这表示它在传播过程中的位置。在传播过程中,编辑既不在前端,也不在终端,而是必然居于作者和读者之间,对一方写和另一方读的关系不断进行导向、净化和协调。它因此成为这两方矛盾的中介,从而在作者那里促成了生动而积极的文化创造活动,在读者那里促成了活跃而有益的文化消费活动。”71228309也有学者从编辑劳动特征的角度将编辑活动的中介性特征等同于隐匿性,认为编辑活动劳动尽管具有创造性,但也具有隐匿性特征。应该讲中介可能是一种隐匿的形式,也可能是显性形式。与此同时中介具有隐匿之外的更多内涵。因此,编辑活动的中介性和隐匿性是不能等同的。编辑活动的隐匿性也只是在编辑过程一定阶段的形态,并不是一种整体性的特征显现。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