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走出金融困局的出路在于重建小内部金融市场,这就需要构筑底层信用基础,把金融权利还给乡土,而不是空悬在制度的表层。
这个话题要从中国历史上的高利率说起,大量文献(不仅是中国的文献还有国外的文献,包括正史、野史、笔记等)都认为历史上中国的利率远高于欧洲。我们翻一翻有关利率历史的基本数据,对比中国两千多年的利率和西方两千多年的利率可以发现,中国的利率的确高得不得了。还有其他一些史料的记载,比如据《管子》记载,齐桓公曾派人奔赴四方进行信贷调查,发现四方皆有负债,但利率各异,西部为100%、东部与南部50%、北部20%。相比一下,平均水平远高于同期的西欧。唐代的文献记载法定利率一般在年率60%以上,民间利率则在100%左右,利率之高令人震惊。
我谈中国的高利率到底意欲何为呢?其实是想说,中国的高利率跟历史上某些阶段的经济繁荣形成了反差,我们国家在几千年的文明演进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曾经创造过经济繁荣,特别是唐宋时期。大家都觉得那是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尤其是两宋时期,中国的经济非常富足,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唐宋时期的利率非常高。如果我们就此做一个直观的判断,那就是这个时期经济增长的成本肯定是极高的,这么高的利率无论如何都无法促成任何一个经济的繁荣。我开始思考,现在从史料上看到的利率数据是不是有问题,问题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