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与典型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完全不同的道路:它不可能以掠夺“落后民族”和建立全球霸权作为“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不能以此为前提,先实行国内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剥夺和消灭小农,将他们变为一无所有的无产者而进入工厂,然后再依赖攫取海外乃至全球的暴利将劳动者又变为“工人贵族”;而只能沿着如下道路为“现代化”的切入点,即在现代经济和科技力量的帮助下,依靠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经济提升来发展自己,由此形成一条工农业相互依赖且相互补充、现代经济和现代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民生性质的现代化之路。
林刚: 林刚 1948年1月出生,祖籍福建福州。南京师范学院附中1967届毕业,旋下乡插队。1983年新疆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1994年南京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先后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经济史研究。退休前,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研究方向: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历史和现时中的农村、农民家庭与城市、工商业关系等。主要成果:《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合著)、《长江三角洲近代大工业与小农经济》、《李集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60年变迁》、《横看成岭侧成峰:长江下游城市近代化的轨迹》(合著)、《动雷村:对湘西山区环境生态与社会生态问题的一个调查》(合著)、《吴江蚕丝业档案资料汇编》(合编)、《江苏省工业调查统计资料(1927-1937)》(合编)等著作,《关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与三元结构问题》《试论大生纱厂的市场基础》等专题论文若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