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从两方面分析便于看清楚问题所在。一是近代工业的发展;二是吃饭和就业问题的解决。首先看近代工业发展方面。中国的近代工业化一开始就处于十分不利的国内外条件下。体现在工业化的必要条件——资金积累、市场、原料三方面。第一,初期不能不把有限资金投入军事工业。第二,资本积累因无国外市场,只能靠国内市场——农村,而这又只能建立在农民家庭经营、农业、农村手工业的繁荣之上。第三,工业原料基本靠国内,主要工业——轻工业——的生产原料要靠农业、农村。以上就决定了工业化只能建立在农村、农业、农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基础上。再看吃饭与就业问题。近代新式工业部门和新式经济的有限发展不可能吸收多少农民进城就业。维持庞大人口的吃饭和饭碗——就业问题,只能依照传统的农业与家庭工副业相结合的方式。但传统生产方式已到极限,要提高收入只能依靠新生产力的帮助,依靠新生产力帮助农民发展农业和家庭副业手工业。如果得不到新式工业的帮助而是适得其反,则必动摇国家社会经济基础。这又决定了改善传统产业及根本的吃饭就业问题只能依靠工业的帮助。于是,中国现代化一开始就在客观环境上决定了工农城乡关系的良性互动而绝不能互损。这应是十分简单明白的道理。170年后,当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时,可以发现中国的“早期现代化”正是依照这个逻辑在展开。当工农—城乡经济关系处于“良性互动”时,国民经济就得以较好运行,反之,就陷入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