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已经表明,中国落后就要挨打。近代以来无数志士仁人浴血奋斗,无不为了中国重新富强。在学术思想界,前人为此经历了艰苦的探索。向已经成功的强国学习,以其取得的成绩为奋斗目标,以其流行的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其发展的经验为前进的参照,过去曾经是、今天也仍然是中国“现代化”理论的主流。中国必须向国外先进学习,必须引进世界先进才有可能走向现代化,是毋庸置疑的。但是,170余年的中国“转型”历史表明,仅如此,不但远远不够,且有可能出现大问题。只有深切了解中国的历史、传统和国情,切实总结本国现代化历程的经验教训,深入明了中国当前的实际,才能把握:在现代化的征程中,什么是中国真正需要学习的,什么是中国应该防止和避免的,什么是中国可以也必须自主创新的。这就提出了研究“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本土特征与本土规律”问题的必要。“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本土特征与本土规律”是很大的题目,作者迄今看到的深具理论高度的讨论“中国本土现代化问题”的论文之一,是甘阳的《〈江村经济〉再认识》一文。甘阳提出:“社会科学中国化或本土化”的基本内涵,亦即一方面要对本土“社会变迁”的进程和机制形成本土立场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是对“社会科学”的品格形成中国人自己的批判意识……真正的问题其实在于,西方主流社会理论一旦转化成一种被普遍宣传和接受的主流意识形态,则不但以往的历史被大大曲解,而且人类的想象力和历史的多重可能性也就常常被无情地扼杀,而迫使人们臣服于所谓历史必然性的淫威之下……《江村经济》所初步提出来的乡土工业重建问题,看上去非常不符合时代潮流,但它所涉及的其实正是现代性进程中的两个核心问题,即:一、现代工业的发展是否只能是一种高度集中化的大生产方式(centralizedmass production),或今日所谓“福特生产方式”(For-dism),还是同时存在着一条分散化(decentralized)工业发展的道路?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二、社会政治的现代转型是否只能采取这种或那种自上而下的方式,还是同时存在着一条从社会最底层自下而上的社会重组道路?不过至今为止,大致说来,就国内而言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不充分,对规律的真正认识则更有距离。但无论如何,这需要人们去探索,现在也有人正在探索。李根蟠教授在2017年以来,在《中国农史》发表的系列论文,可以认为是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