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提出标志着执政理念的更新升级。从传统的统治理念走向治理的理念,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当代中国最大的一个转型是从农耕文明走向现代文明。可以看到,在中国传统社会,“‘社会’更多的是国家行动的目标,而较少成为影响国家的思想和动机的源泉……社会的某些组成部分可能反抗国家,但总体框架一直是,社会看不到它与国家的区别,或有任何办法向国家提出重大要求。”
首先,我国正经历着从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这个转型是全方位的、整体的,当然也是分阶段的。公正社会正是在社会转型期这一个背景下提出的。早在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社会治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就是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解决把蛋糕做大的问题,我们采取的方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可以说,这是当时时代的要求,定位非常准确,也为改革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我们发现,蛋糕是做大了做好了,但是如何分好蛋糕成为问题。快速的发展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也产生了阶层、地区之间的贫富差异以及由此而来的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如何让大家共同富裕起来,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其核心就是解决公平正义的问题。因此,建立公平正义社会成为当前以及未来社会治理的首要问题。其次,从具体层面,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这种转变带来的是社会结构的大转型,传统上所依存的社会结构不复存在,导致心理上的和观念上的巨大落差。传统的乡村民约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制度在新的时代中,已经失效,无法发挥作用,迫切需要建立健全新的体制机制,这也为公正社会的提出提供了制度支撑。再次,在技术形态上,互联网的出现,信息的公开透明,随之而来的公民权利的自觉自省,人们不仅需要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同时还需要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最后,当前中国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比如贫富差距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流动弱化、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如何破解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这也是社会治理需要思考的问题。
公正社会正是在社会结构的剧烈转型、施政目标的转变、社会价值诉求的变化中提出的,它符合时代变化、适应社会转型升级的需要,体现人民群众利益的,是对小康社会内涵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如何能够实现社会公正是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之一。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思维。社会治理不同于社会管理,它强调的是关系双方的互动、调和、统一。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理念,不是谁统治谁的问题,而是实现利益最大化。一个社会如果只是少数人受益、多数人受损,这个社会便失去了最为基本的公正意义。其次,要约束公权力,明确政府和社会的边界。在我国,社会治理是指在执政党领导下,由政府组织主导,吸纳社会组织等多方面治理主体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治理活动。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我国的社会治理是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
当然,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演化的过程,受各种约束条件的影响,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各种过渡性制度的安排,包括政府制度的制度来培育市场,扶助社会。但是,必须清醒的是,政府为主导是过渡时期的政策,放权让利,让利于民,用法治来约束政府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和社会的活力,也必然是未来改革的方向。
中国实现富民强国的内在逻辑指向:关键取决于制度的内在合理调整及其供求能否处于新的均衡状态,从汲取性制度向包容性制度的转型。具体来说就是,能否实现从发展型的全能政府向服务型的有限政府的转型,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乃至创新驱动的转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公民社会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