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书写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版本需要摒弃三种错误的心态。一是弱国心态。在工业革命发生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科技、文化一直走在世界的第一方阵。但是,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闭关锁国,中国的发展落后于时代,中国掉队了,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再加之,西方中心主义的倾向和以西方为主导的现代化进程,使得一部分国人认为,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一个弱国。我们的制度不行、科技不行、文化不行、产品不行……二是学徒心态。这也是弱国心态所带来的另一种心态。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入侵和国门被打开。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也随之涌入。在比较鉴别的过程中,在面对国家、民族所经历的刻骨铭心的惨痛经历,无数仁人志士,林则徐、魏源、严复等人把眼光从中国转向了西方,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大量的西方著作被翻译到了国内,我们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史。后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又开始了向俄国学习。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缺乏建设的经验,我们接着向苏联学习。之后的改革开放,我们向先进的发达国家学习。学徒心态导致我们长期将自身设定为一种弱势的姿态,缺乏一个大国应有的自信。三是自大心态。这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心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又出现了一种盲目自大的心态。不可否认,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同于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1978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55美元。201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美元。近些年,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这些成绩使一部分人开始沾沾自喜,甚至出现不可一世的狂妄。这是前两种心态之后的又一种心态。对于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中国而言,这三种心态都是不可取的。
今天,在面对一个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中国,正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能力和信心的中国,需要强有力的中国话语。“理论需要是否会直接成为实践需要呢?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
书写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版本需要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的觉醒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自我客观的认识与分析。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自觉矫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辉煌文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我们应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创造。我们自己不足、不好的东西,要努力改革。外国有益、好的东西,我们要虚心学习。但是,不能全盘照搬外国,更不能接受外国不好的东西;不能妄自菲薄,不能数典忘祖。”
书写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版本需要融通中外的表述。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中国话语与西方话语之间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形象地讲,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
书写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版本需要在研究上下功夫。理论研究是理论发展的关键所在。首先,要注重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谈道:“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