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东北振兴与传统工人生活区的治理转型汽车厂的工人生活区
在线阅读 收藏

汽车厂的工人生活区位于老厂区以北,这里最早的居民正是1953年建厂时迁来的第一批汽车工人。到目前为止,这片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工人生活区拥有5万多户家庭、将近20万人、2个街道办事处和1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很多“土生土长”的汽车厂人从出生到退休都未曾搬离这片区域,更有一些家庭已经是祖孙四代“生于斯、长于斯”。他们的衣食住行、生长病老等一切所需均可以凭借工人生活区内的各种设施完成。法国思想家亨利·列斐伏尔认为,城市中的“休闲、娱乐、交通、公共设施等无不涉及空间的概念。城市空间作为历史的产物,时刻都表现出社会属性,与生产力、技术、知识、社会分工、自然、国家以及上层建筑都是分不开的”71348908。可以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发展汽车工业的客观要求造就了汽车厂及其工人生活区的空间布局;而职工居民60余年的社会实践反过来又维持了现有空间的社会与文化再生产。

作为城市社会空间,汽车厂工人生活区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物质或外在于人类活动的静止平台,它产生于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内含某种意义,人们能够在空间中看到社会活动的展开”71348909。亨利·列斐伏尔区分了感知的空间 (the perceived space)和构想的空间 (the conceived space) 71348910,前者即物理形态的社会空间,如汽车厂工人生活区内的道路和建筑等,可以借助一定的仪器和工具进行量化的精确测量、描绘和设计;而后者则体现现实生产关系的要求,它本质上是一个被政客、专家和城市规划者创造出来用以维护现有统治秩序的抽象空间,它通过控制空间的符号系统和知识体系生成一种隐性的空间权力,干预现实的空间建构。如在汽车厂工人生活区中,各个街路的名称都有其蕴含的特殊意义;传统的红砖宿舍楼象征着建厂时期苏联援建的历史;街区内保留至今的雕塑、石刻和公园更有其背后的故事。下面,我们就走进汽车厂的工人生活区,近距离体验这一社会空间的基本构成及其附带的符号所指。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