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志愿服务与志愿精神
在线阅读 收藏

志愿服务所表达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可以用志愿精神来概括。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与展开,是对志愿精神核心理念与价值的践行和发扬。本文对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的考察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首先,从精神与实践两维度阐释志愿精神的概念和特点;其次,对于志愿精神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结合价值理念与社会情境对志愿精神进行历史阐释;再次,从个体、组织、社区和社会四个维度理解志愿精神的社会整合功能,并从社会化的角度考察志愿精神的价值传承;最后,志愿精神具有历史性,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不断有新的价值元素汇入,同时也会面临社会新思潮与新动态的冲击。具备新内涵的志愿精神与新形式的志愿服务兴起,是对社会历史变迁的回应。

一般而言,志愿精神表现为规范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首先,尽管志愿服务存在多元化的实践属性与特征,但是内在于志愿服务的精神却具有规范性的一面,它表达了特定的道德伦理与价值意涵。其次,慈善理念、互助与奉献的亲社会行为在人类文明中具有普遍性,同时在地区间又因为语言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在话语表达与实践方式上存在差异。志愿精神的巨大潜能,也被纳入21世纪的全球发展话语之中。

这种规范性与实践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体现在对志愿精神的历史阐释之中。在方法上,文化阐释侧重追溯志愿精神理念与价值的历史;社会阐释则侧重考察诸种社会情境性因素对志愿精神塑造和实践的影响。两种阐释方法在解释对象上有所不同,但是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互为补充。

此外,志愿精神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它在社会与成员间的继承和传递成为学者的考察对象,不同领域的志愿研究学者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丰富的理论范式与研究方法。社会化是社会价值传递的主要方式,它是个体学习社会规范与价值并将之内化,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虽然家庭与学校是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但是志愿服务参与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与价值传递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下,志愿精神可以从传统思想文化中寻找自己的文化基因与根源,但这并不意味着志愿精神是一套封闭的思想系统。社会变迁与新思潮的出现,冲击传统的志愿精神的同时,也为它注入了新鲜要素。本文的第四小节重点考察了志愿精神的变迁,及其在当代社会情境下面临的挑战。新现代性下个体主义的兴起或者个体化社会的来临,使学者担忧传统的志愿服务精神受到影响,志愿组织面临参与率下降以及无法吸引年轻人等问题。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晚期现代性或者后现代社会中,个体与集体、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固然和传统的工业社会不同,但个体化社会中内在的辩证关系依然为发展新的合作关系和社会团结提供了机会,这也为培育“新志愿服务”与“新志愿精神”创造了可能。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