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以来,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在世界各国(地区)普遍存在。面对政府公信力不断下降的现实,以及诸多社会现象及其负面影响,政界和学界都给予高度的关注,并开展了相应的探究。2019年召开的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政府公信力这一主题提到了新的高度。《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然而,在学术研究领域,政府公信力从概念到测度,从产生机理到提升对策,在不同的研究者之间仍然存在许多观点分歧。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政府公信力与其对应的区域各方面也存在着内在的关联,这也提示我们需要针对不同区域开展针对性的研究。本文首先从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两个角度出发,阐述地方政府公信力(以下有时也简称政府公信力)研究的意义,指出政府要赢得公众信任和支持,就必须认识到政府公信力是一种公众感知的结果,必须深刻理解这种基于公众感知的政府公信力的内在生成机制。在简述本书的主题与创新之处、界定涉及的主要概念之后,对本书结构框架与主要内容进行简要介绍。